【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張鐵成透過奧運舞台 讓玉文化走向世界 文/記者吳魯、姬燁、張粲(實習)、田冉(實習) |2022.02.13 語音朗讀 1472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張鐵成設計的金鑲玉獎牌。圖/新華社工作人員展示北京2022冬奧徽寶典藏版(右)、珍藏版。圖/新華社冬奧徽寶典藏版製作過程中各階段的造型。圖/新華社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張鐵成透過奧運舞台 讓玉文化走向世界 圖/新華社張鐵成展示冬奧徽寶設計圖。圖/新華社 文/記者吳魯、姬燁、張粲(實習)、田冉(實習)作為京派玉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對待此次「冬奧徽寶」的製作,張鐵成從設計、選材到製作,每一個環節都傾注了自己所有的心血。「這次冬奧徽寶的製作,我們考慮與二○○八年的奧運徽寶組成『龍鳳呈祥』,因此,設計時考慮採用鳳凰的形象作為印紐。」張鐵成說,雖然想法很簡單自然,但實際操作起來相當有難度,歷史上以鳳為形象的印璽幾乎是沒有的。千錘百鍊從零演繹「歷史上是沒有鳳璽的原型的,宮廷印璽都是龍璽。因此在設計的時候,我們團隊進行了非常多的思考與創作,光設計稿就有上千張。」主要的困難點在於如何將鳳的靈動性與印璽的厚重感巧妙結合起來。在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繪製和比較遴選中,確定為現在的「冬奧徽寶」鳳凰的平面形象。從平面設計到立體設計,這又是張鐵成團隊面臨的另一重挑戰。「由平面到立體,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我們從確定鳳的形象後,必須得綜合考慮成品的要素,因此選用的玉材、成品的大小都要仔細考慮。」張鐵成說,考慮到徽寶的成品不但需要華貴美麗,更需要兼顧實用性,因此徽寶不能過大,也不能太小。經過多次測量與試驗,最終定稿以五點六公分為邊,六點九公分為高的大小,既呈現了徽寶端莊大氣的姿態,又滿足了消費者實用性的需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張鐵成在形容徽寶選材時如是說。在他看來,製作冬奧徽寶,用料一定是第一位的。「我們做玉器講究因材施藝。切料在整個過程中是最難的,因為玉料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很容易在切的過程中發現綹裂、瑕疵。只要發現有明顯瑕疵,這塊料就要淘汰。因此我們在製作時,基本上是十五公斤玉料,才能切出一方徽寶的用材。」正是如此高的用材淘汰率,才有了冬奧徽寶端莊大氣的姿態。與奧運結不解之緣事實上,早在十六年前,張鐵成便與奧運結下了不解之緣。二○○三年,北京奧運會會徽發布,那方帶著「中國印」的玉璽給業界留下了深刻印象。而這方「奧運徽寶」的玉璽,便出自張鐵成之手。二○○八年的北京奧運會,張鐵成又參與設計製作了那塊轟動一時的「金鑲玉」獎牌,真正成為打造中國玉文化奧運象徵的第一人。當年參與設計製作「金鑲玉」獎牌時,張鐵成倍感榮幸與壓力。「金鑲玉獎牌的製作,當時的要求是完美無缺。這個『完美無缺』的概念對我們製作鑲玉獎牌而言是很難以實現的。因為獎牌留給玉環的高度只有三毫米(公分),在打磨到這個薄度時,玉材非常容易發生綹裂,且任何小小的瑕疵都會暴露無遺。」除此之外,金鑲玉獎牌還要考慮到運動員日常佩戴,不能簡單地直接鑲嵌,必須兼顧防摔的功能。於是張鐵成在鑲嵌玉環時,在獎牌與玉環之間加入了特殊的防摔層,最終經過上百次試驗,將「完美無缺」的奧運獎牌呈現在世人眼前。談到自己十六年來與奧運的緣分,張鐵成激動不已。「為奧運會做玉器作品,與我之前做任何作品心情都不同。我看奧運電視轉播時,看到金鑲玉獎牌戴到運動員,尤其是中國運動員身上的那一刻,我真的是淚如雨下。這麼多年的艱難跋涉,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張鐵成認為,玉代表著中國君子的仁德,而這種仁德,其實和奧運精神一脈相承。通過奧運的舞台,能使中國玉文化走向世界,這就是對自己最大的肯定。 前一篇文章 【支教老師】 李祥剛 「船腦殼」上教書育人 下一篇文章 【版畫家】 徐晉林 重拾古人技藝不退休 熱門新聞 01退休之後2025.05.0102【人間氣象】 致青春未遂2025.05.0203【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4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5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06歐洲佛教聯盟會議 維也納佛光山召開2025.05.0207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8助緬重建 佛光山、佛光會、星洲基金會再捐物資 2025.05.0309【悅讀人生】柏林大合唱 千人齊祈福2025.05.0210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有情與心識—談迷說悟 4-32025.05.0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哀傷研究者】李昀鋆與她的小眾研究【科學家】張瑤 冒險向大海討科研樣本【九○後女機長】張世晴 女孩也能征服廣闊天空【汽車滾裝船員】王紅娟 人生只有一次 不妨大膽一些【愛心媽媽】陳玉文 為偏鄉兒撐起愛的天空【公益網紅】馬俊河 在網路上揪團植樹治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