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下半場 照顧者指南 自我分化與正向出口
圖/123RF
文/台北市婦女新知協會提供
自我分化低的人容易被情緒左右,往往難以客觀看待事情,進而做出不理智的決定。
小花來信:
我今年六十多歲了,還要負責照顧我的婆婆。只是每次跟先生因為一些小事情吵架,就會遷怒到婆婆身上,甚至會因一時衝動而有傷害她的舉動。雖然知道自己的行為不對,但是情緒來了往往無法克制情緒,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林以晨社工(南區家庭照顧者支持中心社工)回覆:
親愛的小花您好,照顧長輩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別是照顧婆婆,可能要面臨來自先生與夫家的期待,想必您也承受了許多壓力。在面對這種狀況下難免會有情緒,要覺察到自己把衝突的情緒遷怒到婆婆身上,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首先,人在爭吵時有些情緒是正常的,衝突當下想要發洩情緒也能夠理解,但我們可以試著思考:當情緒出現時,能夠做些什麼事情緩解自己的情緒,減少衝突的加劇;又或者,讓這些情緒找到適當的出口,而非總是自己一個人承擔,讓情緒累積成更大的壓力。
在這邊,我們可以看到「自我分化」的重要性。
當衝突發生,引發個人情緒凌駕於認知上時,會使個人的行為導向自動化或產生無法控制的情形,而所謂的「自我分化」,就是讓理智可以不受到情感影響。
例如,自我分化程度高的人,較能不受他人的情緒、看法影響,也能避免將兩人關係牽扯到第三人身上,同時區分哪些是自己一時情緒衝動,哪些是深思熟慮的結果;而自我分化低的人則容易被情緒左右,往往難以客觀看待事情,進而做出一些不理智的決定。
那該如何提升自我分化的能力呢?可以試著在壓力與衝突事件發生時,學習區辨自我與他人的情緒,釐清對方的情緒是否真的跟自己有關係,或只是需要藉由這樣的方式表達、發洩,並嘗試區分這是對方的感受,還是自己的感受;而當衝突發生時,也可以試著辨識這是我的情緒還是理智,減少因壓力與情緒引發遷怒。
除了自我分化能力的提升,有一個正向的出口也是相當重要的。
一般來說,朋友或是宗教信仰可以成為人們正向的出口。但是過往的經驗讓我們了解到,若非同為照顧者,往往很難了解其中的難處,對於重複敘述的內容也會感到不耐,進而導致照顧者不敢向朋友們傾訴。
因此,台北新知「家庭照顧者學長姐自助交流團體」,提供照顧者一個得以保有隱私的空間,期待他們可以在這裡獲得喘息,安心交流、互相支持。另外,家庭照顧者支持中心也提供「個別心理輔導、社會暨心理評估與處遇及諮商」服務,希望藉由專業的輔導人員,提供照顧者們一個分享與紓解壓力的園地。
最後,雖然小花能覺察到自己在衝動下無法控制自身行為,仍建議一旦開始憤怒或焦慮時,暫時先離開被照顧,給自己一段冷靜思考的時間,避免再發生對婆婆動手的機會。
如非緊急照顧工作可先暫時延緩,避免與婆婆接觸,讓自己的情緒有稍微喘息的空間;或是尋找其他替代照顧者(例如親友、居服員等),避免因壓抑情緒而累積更多壓力。
照顧他人是一段漫長的歷程,因此照顧者一定要記得多關注自己的情緒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