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 施一公 下一站的風景更美 文/記者陳芳、溫競華 |2022.02.06 語音朗讀 2004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中國科學院院士 施一公 下一站的風景更美 圖/新華社施一公參加西湖大學雲谷校區首場校園馬拉松。圖/新華社施一公為博士生示範如何做實驗。圖/新華社 文/記者陳芳、溫競華四十歲,普遍認為是科學家創新能力的巔峰時期。二○○八年二月,四十歲的施一公回到中國大陸,全職進入母校清華大學任教。彼時的施一公,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建系以來最年輕的終身講席教授,擁有一整層樓的實驗室、充裕的科研經費和優越的生活條件。因為他的「分量重」,施一公的回歸被視為海外高層次人才回歸中國的一個「風向標」。在他的帶動下,愈來愈多科技人才回到中國。從白手起家建設實驗室,帶領團隊攻堅結構生物學剪接體研究,到出任清華大學副校長,影響一代年輕人,再到為改革而探索創辦西湖大學……回國十餘年,他像個不停轉的陀螺,堅持每日工作十幾個小時。為科技體制改革建言,他向來直言不諱。他總是相信:對國家創新而言,良藥苦口利於病。做研究、帶學生、辦學校都不能耽誤,然而和家人卻只能聚少離多。自言「把時間都用在追夢上」的施一公,能回憶起的最近一次度假,還是二○一八年夏天回了趟雲南老家。驚歎結構生物學界二○一五年,施一公團隊在世界上率先解析出RNA剪接體的空間三維結構,一時間驚歎世界結構生物學界。因為剪接體是基因表達第二步中的關鍵分子機器,其原子結構解析難度巨大,此前二十年來,許多一流實驗室都未攻下這座山峰。這是施一公回國後的第一個十年拚來的成果。購買實驗設備,領導團隊掌握相關技術,數據收集、計算和結構解析……最困難時每天工作十六小時,他總是實驗室最晚走的一個。如今,這一成果登上國際經典教科書《生物化學原理》的封面。業內人士將其評價為「RNA剪接領域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近三十年中國在基礎生命科學領域對世界科學做的最大貢獻」。施一公說,科研突破總是帶來短暫的滿足,取而代之的是持續的壓力與不安。近年來,施一公團隊接連取得世界矚目的突破:二○一七年首次解析第一個人源剪接體結構,二○二一年首次解析次要剪接體高分辨率三維結構,阿茲海默症重要蛋白結構γ分泌酶解析持續推進……朋友喊他苦行僧,他卻樂在其中:向科學巔峰攀登,何苦之有?「如果在我們這代科研工作者手上,沒能讓中國的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真正強起來,將是我們心裡過不去的坎兒。」他說。創辦西湖為國育才二○一八年初,天命之年的他又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離開清華。這時,他升任副校長兩年多。他要和同道一起,為國家創辦一所「高起點、小而精、研究型」的新型研究型大學︱︱西湖大學,做高等教育、科技改革的探路者。他總覺得,教育要為國計,要為民計。「建設世界創新高地,必須有世界一流的頂尖人才。」下大決心,不破不立。每一位入職西湖大學的年輕博導,在六年的考察期內,不考核發表文章、申請專利、頭銜帽子、項目獎項……唯一的要求是,六年以後,要在自己的領域做出原創性、不可或缺的科學貢獻。從二○二○年初周強實驗室團隊首次解析出新冠病毒細胞受體的全長結構,到二○二一年吳建平團隊首次解析精子活化開關CatSper通道體,一些重大原創突破相繼在這塊試驗田上開花結果……這些實實在在的成果,讓身為校長的施一公信念更加堅定。從泡在實驗室帶學生做研究,到堅守講台給學生上大課,他把自己的知識、理念和科學思考傾囊相授,影響了一大批年輕人。比起「院士」、「校長」,施一公最喜歡學生叫他「老師」。談起門下的弟子,他總是如數家珍;外出開會,他最愛和青年人交流,他們提出的問題見解,他都一一記在心上。「人生為一大事而來。」如今,施一公兼顧實驗室課題和新型大學創辦,在前沿基礎研究和大學改革探索之間奔忙。創新,永遠向頂尖發力,在施一公眼中,下一站的風景更美。 前一篇文章 【工筆畫家】 崔景哲 愈是民族的 就愈是世界的 下一篇文章 【支教老師】 李祥剛 「船腦殼」上教書育人 熱門新聞 01【詩】夏身2025.08.1502佛光山佛館 台灣最強博物館2025.08.1303北區知賓培訓 以專業服務廣度有緣人2025.08.1404社論--許倬雲院士的悲願2025.08.1305泰華寺致力譯經 促南北傳佛教融和2025.08.1406挑戰你我認知 超級地球數量超預期2025.08.1707IABS大會 佛光山AI佛典翻譯受矚2025.08.1508超新星爆炸 害地球物種大滅絕2025.08.1709陳英俊 春風化雨途中法律助人2025.08.1610屏東講堂 佛光兒童發願奉行三好2025.08.1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擬音師】韓睿達 用聲音創造更多價值【《聊齋:蘭若寺》主創團隊】追光動畫 呈現真人實拍難有的效果浙江工商大學校長 郁建興 AI浪潮下 並非只鬥智鬥勇【作家】林竹 特殊筆桿書寫動人篇章【海南殘服再生資源公司董事長】陳德琳 以殘助殘 讓愛再生內蒙古農業大學教授 張和平 尋菌30年成就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