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景哲的仕女畫在工筆的基礎上加入寫實油畫技巧。圖/新華社
崔景哲 圖/新華社
文/記者高萌、田冉(實習)
年少時成長於新疆,紮下了藝術的根;工於工筆,卻也融會貫通,開創了有鮮明特點的繪畫風格;熱中於中國傳統文化,又屢次在國際舞台上大放光采,身體力行「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
崔景哲的繪畫,以細膩、溫和、唯美見長,題材多為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中國女性。這其中,「中國紅」系列尤為出類拔萃。
心情表達愛的能力
談及創作初衷和靈感,他分享了這樣一個故事:「記得有一次印象非常深的就是大學期間,我在雲南山區寫生,看到很多外國人,他們在苗寨裡買到了一個長約六公尺左右的織錦(婦女背孩子用的布料)。這件東西我仔細看過了,如果辛辛苦苦地去繡這塊六公尺長的布,可能要花費將近十年時間,不是一代人能做出來的。我覺得這不是一種簡單的工藝品,是一種上一代人對下一代人的愛。」
「很多少數民族女孩出嫁的時候穿百花衣。母親生了孩子,就開始繡這件衣服,上面繡一百種花和鳥的圖案,寓意吉祥,希望能夠把幸福帶給自己的孩子。這是一種心情的表達,是一種愛的能力。」
這次的經歷讓崔景哲感到心痛,他忽然間明白,如果再不重視、不挖掘、不保護我們自己的民族文化,那麼在未來,我們的下一代很可能得在國外的博物館裡,才能看到這些飽含愛意的傳統物件。
「所以後來我也收集和整理了很多這種有關民族服飾的素材,主要是紅色的、有吉祥寓意圖案的東西,並且通過我的繪畫表現出來。其實靈感都源於中國民族本真的紅色織錦的美。」
技法凝練筆下毫釐
在表現形式上,他創立了崔景哲式的新畫法,對中西方繪畫技巧擷英咀華。在中國傳統工筆仕女畫的基礎上,加入西方唯美主義寫實油畫技巧。面部五官運用西方的焦點式立體構成;在周邊環境和衣紋處理上,則運用中國傳統繪畫散點模式的平面構成,讓懂傳統文化的中國人能夠看得明白,西方人也能看得明白,從而引起共鳴。
這樣飽含情感文化的作品,在國際藝術界大受歡迎。崔景哲也隨著作品在「坎城國際藝術展」、「邁阿密巴塞爾藝術展」等重要場合發出了中國聲音。他設計的中國紅.琺瑯瓷盤被瑞士洛桑奧林匹克博物館永久收藏,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對該作品也大為讚賞。
「因為在這個行業裡要想有所成就,能夠在自己的探索領域占領一席之地,實際上同樣需要拚搏進取和不斷積累。會畫畫的人太多,能夠畫出特色而且被人認可,這是非常難的。畫展的時候擋住署名,是否還能看出這是誰的畫?這個就叫風格韻味。」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拿起手中的畫筆,用更為國際化的方式表達中國觀點,將傳統技法與當代審美凝練至筆下毫釐,大概也是崔景哲等中國新一代青年藝術家們努力的方向。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