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藍非遺傳人】 鍾連盛每一件作品都是未來的文物

文/記者張粲(實習)李麗、姬燁、盧羽晨、高萌 |2022.01.30
1425觀看次
字級
鍾連盛 圖/新華社
鍾連盛設計作品力求完美。圖/新華社
作品《冬奧五環琺瑯尊》揭幕。圖/新華社
鍾連盛設計製作的景泰藍系列作品。圖/新華社
景泰藍系列作品《荷夢》。圖/新華社

文/記者張粲(實習)李麗、姬燁、盧羽晨、高萌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鍾連盛從事傳統景泰藍製作已有四十餘年。他的作品主張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在開發創作中始終倡導簡約、抽象、現代的設計理念,將原先皇家氣息濃厚的景泰藍融入當代人的生活。

掐絲技法巧奪天工

景泰藍的學名是「銅胎掐絲琺瑯」,它的傳神與生動更多在於花紋細節與色彩。鍾連盛與他的團隊在製作「冬奧五環琺瑯尊」時採用的便是傳統的掐絲琺瑯工序,一步一步將設計構想變為現實。

整套景泰藍的製作包括製胎、燒胎、掐絲、點藍、燒藍、磨活、鍍金等工序,這都是決定這件作品能否成為傳奇的關鍵環節。其中,難度最大的工序當屬「掐絲」了。

「大家看到的景泰藍上面的那些圖案裝飾,是用銅絲來表現的。(製作上)用一種專用的鋼尖鑷子,照著我們的圖紙把銅絲給掰成我們需要的形狀,完了再黏到銅胎上去。」鍾連盛介紹道,製作五環尊,掐絲的難度在於要將平面的圖案用銅絲製作到圓形的胎體上,在掰絲過程中需要有大量的磨合與調整。掐絲師傅需要首先將平面設計圖用複寫紙在有弧度的胎體上進行拓印,再用銅絲比對每一筆紋路做出花紋,之後再完整地黏到胎體上才能完工。整套五環尊的掐絲工序耗工費時,有經驗的師傅也需要近一個月的時間才能全部完成。

鍾連盛對待每一鼎五環尊的態度都是要極盡完美,用他的話說,便是「火裡求財」。「製胎的過程中,胎體的每一部分焊接要入火燒一至兩遍,那麼掐完絲要焊兩遍,入火又燒了兩遍。點藍工序,點一遍藍燒一遍,要反覆三到四遍。這遍沒燒好,後續工序的過程中震動了,你還要增加一遍點藍,磨光的過程中還要燒一至兩遍,所以應該說(整套下來)至少是九遍、十遍入火燒製。」為保證從大的尺寸上、每一部分的掐絲形象上及色彩上都不走樣,鍾連盛的團隊在整個製作過程中都要有嚴格的質量控制 。「在整個掐絲及點藍的過程中,我們需要進行反覆的確認。例如五環的顏色以及玫瑰花、扶桑花等世界各地比較有代表性的花卉紋樣,都需要根據標準的顏色、紋樣進行確定,必須保證非常準確。」這種「火裡求財」的態度,也正造就了鍾連盛這樣的工藝美術大師「巧奪天工」的雙手。

勾畫濃淡皆相宜

景泰藍的工藝技術在中國傳承已有六百多年。從創作設計理念上,鍾連盛認為,藝術隨著時代在不斷演變,各個時期的工藝美術大師應創作富有時代感的藝術精品。他說,「具有我們時代精神和民族特點的精品,我們是要給後人留下去的。」

鍾連盛所在的北京市琺瑯廠為弘揚景泰藍文化,在博物館建立了許多互動體驗,讓更多的年輕人可以來參觀生產、製作的過程,甚至可以在博物館一層自己親手體驗景泰藍的小件製作。談及景泰藍的傳承,鍾連盛難掩激動:「我曾經看過一個採訪,說咱們每製作一件景泰藍作品的態度,就是希望它成為未來的文物。我們這麼多年的創作與創新,就是希望經過六百年的傳承,景泰藍今後還要繼續發展。當後人看我們這個年代的時候,我們當代的大師,是否為這項藝術作出了貢獻。」

「勾畫濃淡皆相宜,春雨潤物細如絲」是前人用來形容景泰藍的佳句。而像鍾連盛一樣的景泰藍匠人,也用他們的一生將「濃淡相宜、潤物如絲」的景泰藍帶入一個新的時代。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