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我當家》系列 / 社會篇 社論 嚴肅考慮廢除死刑問題

 |2008.01.22
855觀看次
字級

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去年對鼓吹廢除死刑著力甚多,推出一連串的「反對死刑影展」,喚起民眾的注意。影展協辦單位法國在台協會主任潘柏甫亦發表一封公開信,呼籲台灣正視死刑問題,並寄望台灣採取積極行動,俾能成為廢除死刑國之一。

廢除死刑自二十世紀下半葉開始即蔚為潮流,目前已有九十個國家廢除死刑,美國雖然有若干州尚保留死刑,但多數州已廢除。台灣廢除死刑的運動方興未艾,民間反對廢除的聲浪仍熾,主要原因在於中國傳統上認為死刑是遏阻犯罪率上升的有效手段,「治亂世用重典」已內化為口頭禪,一旦聽到要廢除死刑,不禁就聯想到治安敗壞、對受害者不公等一類景象,何況死刑為人類數千年來所沿用,何能說廢就廢。

二次大戰後,西方開始倡言廢除死刑。六十年代美國好萊塢拍了一部影片:「我要活下去」,描述一位殺人女嫌犯在法院審判時,各種證據都指向她是唯一的犯案者,因此被判處死刑,送到毒氣室執行,可是不久後逮到真凶,真相大白,但死者不能復生。這是一場活生生的冤案,電影在全球上映後所激起的迴響,引發了死刑該不該廢除的檢討,尤其在司法制度落後的國家,死於刀下的冤魂,更是不可勝數,電影的震撼自可想像。

主張廢除死刑者,大部分是先進國家中的菁英份子,一般人聽到廢除死刑的理論,立即的反應就是陳義過高、不切實際,因此各國在推動廢除死刑的立法時,很難得到公眾的支持。在東方傳統上的法律思想常有強烈報復主義的色彩,「殺人償命」,天經地義,要立法通過「廢除死刑」法案,實在不易。

近年來,有識之士漸已感到報復主義並不能以刑止刑,死刑也未產生減低犯罪率的效果。根據各國法界的統計,嚇阻犯罪的手段,不是以殺止殺,而是檢警破案率的高低,以及司法審判的公平與定罪的合理。

在尊重人權的國家,即使是殺人犯,也要由其犯罪動機、犯罪過程及其心理狀態作適度的處罰,絕不可能簡單地一句話:「殺人者死」。何況殺人已屬不該,再對殺人者處以死刑,豈不又殺了一個人?何況法官也有犯錯的可能,如果枉殺了一個人,死者已毫無尋求平反的機會。

就從報復主義言,一個殺人犯被判終身監禁或被判死刑,那一種刑罰對受刑者較為折磨?很多受刑者在監獄中長期不見天日,寧可一槍斃命更為痛快,足見死刑未必較徒刑更具報復性。加之法官在判處嫌犯死刑時,大多躊躇不敢下筆,總想為死者求一線之生機,以致一案反覆上訴,拖延經年,被告在獄中心理上所受之起伏、恐懼極不人道,蘇建和案就是顯例。這種折磨比執行死刑還難受。

台灣目前已有兩年餘未執行過死刑,死刑犯往往在不停「發回更審」的過程中度日如年,如今正是讓我們冷靜思考一下攸關人命的嚴肅話題。(五之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