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濁流藝文館入口處地磚,刻有其詩句「且喜夕陽餘豔在,殘威燒卻半天紅」。圖/徐羽筠
文/徐羽筠
苗栗西湖是鄉下小鎮,綠野平疇,風景宜人,再加上盛產香甜美味的柚子,遊客絡繹不絕,不過,更有許多對文學、史學有興趣者,以朝聖的心情來到此地,只因想親炙吳濁流藝文館。
吳濁流藝文館位於西湖鄉五湖村,乃為了紀念鐵血詩人吳濁流對台灣文學的貢獻,並發揚其文學創作而建。該館四周山巒繯繞,涓涓溪河流經四周;白鷺鷥在黃澄澄的稻田裡或散步、或覓食,甚至可瞧見「一行白鷺上青天」的詩意,宛如蓬萊仙境。
其實,吳濁流先生出生於新竹縣新埔鎮大茅埔,並非西湖鄉人,他是「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部畢業生,完成學業後回新埔教書,因撰寫批評日本教育制度文章,被調職到苗栗西湖四湖公學校(今西湖國小),此後即輾轉任教於四湖公學校與五湖分教場,前後共計十五年之久。
川端康成說:「文學是苦悶的象徵。」吳濁流先生身為一介知識分子,看著自己的同胞在日本人的統治下被凌辱欺壓;有些同胞又甘為日本人走狗,訓練自己成為「御用紳士」以求榮華富貴,他陷入痛苦的深淵裡,最後決定以文字為工具,記錄台灣人在日治時期可悲可憫可嘆的遭遇。
吳濁流的小說處女作〈水月〉發表於一九三六年三月《台灣新文學雜誌》,當時他在五湖分教場任職,後來陸續發表〈泥沼中的金鯉魚〉、〈功狗〉、〈歸兮自然〉。另外,他所留下的大量漢詩,處處可見吟詠西湖的山川人文紀錄,如〈遊四湖〉、〈過榕樹凸〉、〈五湖秋月〉等,西湖不儘是吳濁流一生中定居最久的地方,更是他創作的文學原鄉,因此西湖鄉公所特別委託林靈與藍博洲夫婦主持的雲梯文化工作室,以「重建吳濁流文學原鄉」的構想出發,企畫一系列的文化活動與建設藍圖,建立「南有美濃(鍾理和),北有西湖(吳濁流)的文學之鄉」。整個企畫案分成短期、中期與長期三個目標,創設吳濁流文學藝文館,舉辦各項藝文活動,由國內而國際,將西湖鄉提升為文化之鄉即屬長期目標。
吳濁流藝文館入口地磚上刻有其詩句「且喜夕陽餘豔在,殘威燒卻半天紅」,擲地有聲,豪情萬丈,吳先生的抱負及性情可見一斑。館內陳設質樸中帶有剛毅,珍藏手稿、著作約三十種,藏書九百餘冊,還有若干照片,信箋,公文,尤其《亞細亞孤兒》、《台灣連翹》、《無花果》三本代表作品並列,十分醒目。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走一趟吳濁流藝文館,除了欣賞小鎮風光,對於吳先生透過文學的筆,記錄台灣被日本殖民半個世紀的史實,其熱血與堅毅更加感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