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家庭制度慢慢瓦解,拜天公的儀式也愈來愈簡化。圖/徐羽筠
文/徐羽筠
在社區散步,赫見公告欄上有一則廣告〈代拜天公〉,驚覺農曆年的腳步近了,憶起過去在農業社會裡,拜天公是家裡的年終大事,更是闔家團結且團員之事,如今演變成他人代辦,感到有些落寞。
說起拜天公的由來,中國人常把老天爺或謝天掛在嘴邊,老天爺指的就是天公,也是民間所稱呼的玉皇大帝或元始天尊,祂是統領神明與人間最高的神。先民以農立國,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舉凡每一稼穡,除了「人力」的合作,其餘得靠「天時」的配合,因此敬天且畏天。在一年將盡之時,以恭敬之心準備供品祭拜神明,感謝上天一年來的庇佑,也祈願老天爺繼續護衛眾生,此即拜天公的意義。
拜天公的時間,有些人家每年固定日期,有些是逐年翻閱農民曆挑選吉時。確定日期之後,全家著手打掃,大人小孩都有工作,務必在拜天公之前,裡裡外外都清理乾淨,拜天公可說是「迎新春」的前奏曲。
張羅供品是拜天公的重頭戲,當天廚房呈現「強強滾」的局面,祖母規定除了「五牲」,還要「五燥五溼」(客語,五燥是柿乾、龍眼乾、冬瓜糖、花生糖、桔餅;五溼是金針、木耳、冬粉、香菇、筍乾)。拜天公的地點,家裡有吊天公爐者,將供桌置於天公爐下;無者則將供桌設於自家門口。以前供桌分成頂桌及下桌,一般是以長板凳或矮凳將八仙桌墊高,八仙桌腳下分別置放四疊壽金,此即「頂桌」,亦稱「上界」,頂桌是獻給最尊貴的天公,以清素齋品為主;下方再加放一張供桌,是「下桌」,亦稱「下界」,下桌是獻給天公的部屬神明,則是葷食。
等到拜天公要登場了,祖母會先檢視大夥兒是否已淨手淨身(尤其小朋友),服儀整潔是對神明的尊敬;祖父則負責點名,家族成員都到齊,才正式焚香祭拜。在祖父的帶領下,全家按照長幼順序,一一向天公致謝,此時此刻,平日調皮的孩子也要表現莊重,因為拜天公是神聖大事。
當大家庭制度慢慢瓦解,拜天公的儀式愈來愈簡化,比方供桌不分上下界,只用一張圓桌;五牲減為三牲;餅乾糖果替代「五燥五溼」;而今又衍伸成只需繳交費用,讓相關單位代為辦理,下圖中的拜天公會不會走向歷史呢?我頗為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