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念慈
一月五日,節氣來到了「小寒」,但小寒可不「小」,根據紀錄,此時台灣的氣溫常常比大寒還低,切莫等閒視之;常言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小寒的寒氣自是愈積愈重,有「小寒大寒,冷成冰團」之說,但冬日冷極了才好,順著四時天序走,自然人馬平安,來年春和。
小寒時,喜鵲感應到陽氣上升,開始忙著築巢,為春天繁殖做準備。在華人文化裡,深信靈鵲兆喜,《開元天寶遺事》:「時人之家,聞鵲聲皆以為喜兆,故謂喜鵲報喜。」牠是牛郎與織女傳說中的橋梁,更是許多廟宇裡雕刻的母題;不為別的,單看喜鵲著全套燕尾服,還有翅膀上別出心裁的那抹靛藍,真像極了新郎倌。喜鵲若在屋簷下搭窩,稱「喜上眉梢」,表示定有好事發生,所以我總痴想留下窗外的嬌客,盼望牠們在此安居,還要在其窩巢上貼個小小的喜字,為這可愛的家庭遮風避雨,一起等待鵲孩到來。只要一家和樂,天天都是大喜之日。
國畫裡時常出現「喜鵲登梅」的題材,鵲報喜,而梅花獨步早春,乃「東風第一枝」,兩種吉祥之物合一,真是喜上加喜;小寒到穀雨,八氣二十四候,每一候都有自己的花信風,小寒一候正是梅花,不妨趁著「雪霽天晴朗」,出門一探幽姿,或者到詩詞裡「踏雪尋梅」,不論以何種方式和梅姬邂逅,都是雅事。
宋朝隱士林逋「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是詠梅的千古絕唱,他自稱「以梅為妻」,在他筆下,梅花身姿輕盈,翩若驚鴻,橫斜於水面之上,那樣子帶著幾番嫵媚,而香氣幽微,忽遠忽近,可不是一位超凡脫俗的美人嗎?南宋詞人姜夔特取「暗香」、「疏影」,自度為〈暗香〉、〈疏影〉兩首曲子,從此梅的香氣便有了聲音,你聽。
梅花是臘月的花神,但「蠟梅」和臘月並無太大關聯,它開得早些,因質地如黃色蜂蠟捻成,因而得名,其與梅花親緣亦遠,可說是「美麗的誤會」;但其凌寒而開、幽香的特質都與梅花相似,花瓣又透著蜜蠟似的光,像極了點心,難怪蘇東坡說「天工點酥作梅花」,從此,梅便有了口感,是撒著酥粉的、甜蜜的氣息。
今天家中有囍,願梅花點額,為新人添妝,而弟弟穿上西裝,確實也像一隻彬彬有禮的雄鵲;這時節特別適合建立一個家,小寒雖寒,只要心在一起,就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