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人這麼說:「我對你的愛比山高,比海深。」聽的人或許也是眉開眼笑地相信著。圖/樹下繪本
文/檸檬
總有人這麼說:「我對你的愛比山高,比海深。」聽的人或許也是眉開眼笑地相信著。
我們當然相信愛,但如果那座山是嘉義的前東港山,標高僅11公尺;而那海是約旦的死海,低於全球海平面約440公尺呢?想必這份愛的高度和深度有待商榷。
在中國的古詩詞或文章典故裡也藏著不少的單位,例如「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其中的「仞」是當時的長度單位。根據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記載:「八尺為一仞,一說七尺為一仞」,一個單位居然有兩種不同的解釋,這樣是否會對當時的同學造成困擾呢?想必是會的。
標準不一 鬧出笑話
此外,《史記》中記載:「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如果按照今天尺和寸來計算,孔子的身高接近3公尺了,這高度不去打籃球還真是可惜。即使根據當時的春秋魯尺,1尺等於20.5公分,孔子的身高依舊是近200公分,難怪被稱為長人。
這樣的狀況不僅在東方出現,因為衡量標準不一而造成的誤差在西方也屢見不鮮。拿破崙的身高根據記載為5尺2寸,依照現在的標準來說,約莫是157公分,的確不高。然而長久被忽略的是這個「5尺2寸」是當時的法國單位,而非通用的單位;如果換算成英制,拿破崙的身高約為169公分,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的確不高,但當時法國人的平均身高也僅在160公分左右;換言之,當時的拿破崙也算是傲視群雄啦!
光行距離 精確定義
既然標準不一,會造成長度衡量時的誤差,進而造成莫大的誤會,那麼用什麼來作為長度衡量的基準,就顯得極為重要了。古今國際間產生過許多不同的長度基準,例如,據稱「碼(yard)」這個長度單位是英國國王亨利一世所制訂,他將手臂向前伸直後,從鼻尖到拇指間的距離訂為「碼」;古埃及將法老王手肘到中指指尖的長度,訂為「庫比特(cubit)」……各種不同的長度,在當時紛紛產生。
然而,為了各國的交流便利,於18世紀末,法國科學界精確測量地球的子午線,將北極到赤道間距離的1000萬分之1,定義為「1米」。「米」的英文為meter,這個名稱源於希臘文中的「metre」,意為測量或測量器。1799年,法國科學院依照此標準,用鉑銥合金製成一根橫截面為H型的標準尺,稱為「米原器」,存放在巴黎國家檔案館內。然而,金屬容易因為溫度變化而造成熱脹冷縮,所以在1983年,公尺的長度重新被定義為「光在真空中於2億9979萬2458分之1秒內行進的距離」。自此以後,米(公尺)的單位長度就此底定。無論想要量測拿破崙或是孔子的身高,都不再是難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