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內部一隅。圖/丹青
文/丹青
做為藝術的一環,無論美術、工藝、博物、電影等類項,都有國家級機構成立,以提供保存、典藏、展覽或教育的功能;攝影方面,直到今年四月二十日,位於台北市忠孝西路和懷寧街口的「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成立且開放參觀,圓滿了攝影界人士多年的盼望和期待;日後在中部、南部或東部將陸續設立分館,讓民眾更能接近攝影作品。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由國立台灣美術館負責營運,典藏歷史性攝影作品和相關文物一萬一千件以上。試營運及開幕時,已舉辦了「跨‧交‧通」常設展及「從宇宙到居所──塵與時」等特展,更有四檔日治時期的攝影集線上展覽,民眾可入內或透過官網,欣賞這些珍貴的老照片。
之所以舉辦常設展「跨‧交‧通」,乃因這棟歷史建築曾有三個交通機構進駐過,如今跨越交通,成為記錄歷史的攝影中心。此建築原為日治時代一九三七年建設的「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支店」,建築師為東京帝國大學建築科畢業的渡邊節。三層樓房,是二戰期間台灣最後一批鋼筋混凝土建築,為和洋混合的「興亞式」建築,呼應當時日本的「復興亞洲政策」,特色是屋身簡潔、日本趣味裝飾和屋頂一座東方式的塔樓。
一九四六年國民政府接收後,由台灣航業公司進駐,更名為「台航大樓」。後來台航公司因船隻老舊,經營不善等因素,於一九五八年將此建築以八百萬元讓渡給當時的台灣省公路局,公路局將其更名為「公路大樓」。
一九六八年,公路局因業務擴增,委託吳民康建築師將其增、改建。
二○一四年,已更名為交通部公路總局的公路局遷出此建築,移至東園街新辦公大樓,台北市文化局在五月指定其「原一九三七年興建的一至三樓層樓及地下室全部」為市定古蹟;同年七月,文化部指定古蹟將修復再利用,做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於是先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辦理古蹟修復,續由國立台灣博物館、國立台灣美術館合作,進行室內裝修規畫,以配合攝影典藏及展覽需求;最後的管理及營運,則由國立台灣美術館負責。
文化資產局的古蹟修復,委託徐裕健建築師負責,以原貌復原為主要策略,恢復成一九三七年三層樓樣貌,原塔樓亦重新依原貌復建,但在庭院增設電梯,以利行動不便者使用。
故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是歷經一九三七年的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支店,到台航公司、公路局等三大交通單位,如今復舊為一九三七年樣貌,可說參與並見證了台灣建築史和交通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