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禪的前方便,第四項是「調五事」。調五事,指:調食、調睡眠、調身、調息、調心。如前面所說,四大不調,修禪也無法成就。食與睡眠,是就禪定的外相來說的;調身、調息、調心,是就禪定的入定、出定、住定的情況來調和。
調食者:會增加病痛、增益睡眠、增進煩惱的食物,都不應該食用。簡單的說,不饑不飽,是調食相。《尼犍經》上說;食物吃的多,身體沉重易生懈怠;現在不舒服、也影響未來要做的事。因吃多,容易昏沉,自己精神萎靡受苦,也容易惱亂別人。
調眠者:睡眠是眼睛的食糧,不可以因故不睡眠而苦撐,會增加心念煩憂,損失功夫;也不可以放逸而多睡眠。在前面呵除五蓋中,要去除睡眠蓋,是去除入正定的障礙。修禪時有散亂心,是放縱四大的原故。簡單的說,不放縱、不節制睡眠,是調睡眠相。
以下,將調身、調息、調心三事起說明。
三事調合者:身、息、心,此三者是相互依存,無法分離的。如:人初受胎時,有←、命、識三項和合,「←」是身體的物質現象,「命」是氣息,「識」是期生命的心。託胎時有此三事,這三事互相增長,七天一個變化,經過三十八個七天,出生是名「嬰兒」。這三事不再增長,是為「壯年」,這三事漸漸衰微,是為「老」,這三事毀壞,是為「死」。調身、息、心,也是如此。
初入定時,調身令它不鬆弛、不緊繃;調息令息不澀、不滑;調心使心不昏沉、不掉舉。於初入定中,要時時觀照身、息、心,讓這三者能調和。如同調合絃的緊鬆,要調到適中,方能彈出美妙的琴音。若要出定時,也要使身、息、心三者調節後,方才出定。
若能調和凡夫這三件事,就能成就聖人的身、心、息。「身」為持戒規範的根本,「息」為入定的最初門戶,「心」為開發智慧的主因。持戒能捨離惡趣的卑鄙身,成辦聖人圓滿六度的法身。「息」能轉散亂變動的惡覺,成就禪悅法喜。因為禪定而引發智慧,聖人以此禪定為命。此「心」能改變生死心,為菩提心成聖人識。如此三事調和,即能成就聖事。(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