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心應手」,字意是心裡怎麼想,手上就能相應怎麼做。多用來比喻技巧純熟,做起事情來非常順手。典出《莊子‧達生》:
(輪扁)曰:「齊桓公之所讀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有說則可,無說則死。」
輪扁曰:「臣以臣之事觀之。斫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人。不徐不疾,得手而應於心,只不能言,有數有焉於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輪。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
大意是,春秋時的齊桓公經常在堂上讀書,一天,修車的工匠輪扁就對齊桓公說:「您讀的那些書都是古人的糟粕。」桓公大怒說:「我一個國君讀什麼書書是你一個工匠可以議論的嗎?你如果能說出什麼道理,我便饒了你;說得無理,便處死你。」
輪扁不慌不忙地說:「我從工作經驗中得知,一個技巧不純熟的工匠,造車輪時如用斧子削木做準頭,削得慢、多了,放進卯眼裡會鬆滑不牢固;削快了,不到位就會滯澀裝不進去。所以必須削得不大不小才能吻合牢實。
而這種技術,得之於心而應之於手,是不能言傳的啊!我不能將這些技巧以言詞傳授給我兒子,我兒子也不能從這裡得到這些技巧,所以小人已七十歲了,還在此工作。而古人的技藝是不能傳下來的,因為古人已經死了,由此看來,學不到精髓,大王讀的不是糟粕又是什麼呢?」
桓公聽了,覺得輪扁說得還滿有道理,便沒治他的罪。此一成語「得心應手」,便由「得手而應於心」演變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