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遲遲】心之所向

文/葉含氤 |2021.12.22
1364觀看次
字級
圖/纓子

文/葉含氤

喜歡在早晨看一些讓自己清明的文字,如歷史、哲學、禪學之類的書籍,透過閱讀,接收這些古老的知識與真理。這些文字因為沒有過多的情緒,反而更能訓練自己的思惟,提升自己的心性。愈發覺得,活著是一種對自己的較量,用閱讀保持內心的明朗,同時也用明朗的心念對抗日常的庸俗。

日常的庸俗,往往顯現在浮華淺薄的物質外相,人沉湎於外在華麗喧鬧的同時,也會讓自己的五感鈍化。比如花太多時間與金錢在滿足自己的外貌裝扮與口腹之欲,或是沒有休止地關心媒體廣告與名人八卦,腦中所想的都是外事外境,如此自己的心思會逐漸趨向混濁,內在某一部分也會被掏空。

現代人太講究物質外在的「完美」,有時真不知這是不是一件好事。數日前,有位朋友約我去一家法式米其林餐廳吃午餐,入口的每道菜餚都非常可口精緻,擺盤風格也雅麗如畫,所有的一切調和得一點毛邊也沒有。但在我用餐時,突然心不在焉地恍惚起來,這樣崇尚完美高級的飲食品位,是不是我所追尋,我所需要的?

我不知道別人如何看待這個問題,但對我而言,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我寧可要一個更尋常,更簡樸,與我更貼合,更有人間煙火氣的味道。那頓華美的餐飲對我的意義就是:「喔,原來法式米其林料理就是這樣啊!」但也僅止於此,不會再有更動人的感受。

東西文化兩相比較之下,我更喜歡日本美學中的「侘」。它是對現實的接受,知道物象的本質是殘缺,於是教人如何從樸質殘缺之中發掘美感。同樣的,人也是有缺陷的,不論是思想上或是行為上,因此「侘」這個美學觀點,蘊含著強烈「人」的氣息在其中。而那精緻的米其林料理,完美得一點缺點也沒有,吃的時候會因為視覺的美感以及食物的精細,而不知不覺地虛榮了起來。

如果物質與自身內在稟性搭配得宜,那就相得益彰,反之,則有不合時宜的尷尬。那日的我,屬於尷尬的後者。

我不能說從外境來提升自己的方式不好,總覺得自己要能明白,外境終歸是外境,它只是一個媒介,一個觸機,並不是本質。也因此,若只崇尚外在的美,那是倒果為因,究竟不到意義的內核。

人應該以自己內心為主體,而不是讓外境來影響我們,那麼就算只是吃一碗清湯豆腐,也會滿心豐盈,而不覺得寡淡寒碜。

世間有很多事情是體驗,知道了也就好了,特別是以形式主義,物質利益為主的東西。多數人只要經濟許可,都能走進高級餐廳,享受優質的餐點與服務,也能走進百貨公司,購買昂貴的服飾與珠寶。但這些都僅僅是生存狀態,而非生命的核心,沒有人需要為能不能獲得這樣的物質享受,而妄自尊大或妄自菲薄。

我曾在一個餐會裡聽人誇誇其談,說曾吃過多麼名貴的餐廳,認識哪些大企業家與各界名人,說的時候還一面用手機秀出合照。當時我在席間聽得索然無味,只想趕緊找個藉口離去。心想,怎麼會有人攀權附貴得如此自大自滿?他的內在,是多麼貧瘠?

曾聽過一則禪宗公案:有一天,趙州和尚站在寺院裡向遠處眺望。遠遠的天際有瑰麗的顏色,風輕輕吹過他的衣袖。有人走近,問他:「您這是在做什麼呀?」和尚說:「在做一個人應該做的事啊!」

我並不完全明白趙州和尚的言外之意,但相信這裡的「在做一個人的事」,主體是人,是無垢的心念,是滂沛的內在。絕不是自吹自擂,也不是攀緣附彼討好他人,以獲取更大利益的複雜心思。

心念不被外境汙染,就能保持淡定平和,同時也能碎震妄想。就好像走進佛殿,安立於佛前發現自己並沒有特別要祈求什麼,情緒是清平的,什麼也沒想,覺得在這裡靜靜地待上片刻,自足而飽滿。

每一個人都有他追尋的生命質地,於我而言,要明白物我之間的距離,要衡量華衣美食的節度,旁觀江湖滔滔而不勉強追隨,保持獨立的自性。如果能用這樣的心思,感知這五光十色的人間諸相,也是一件很好的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