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中科院院士】 張杰 不畏疫情 快樂投入研究 文/記者潘旭、岑志連 |2021.12.12 語音朗讀 1307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台上深情表達,台下熱烈鼓掌、頻頻拍照……在中國大陸設立的「未來科學大獎」學術報告會中,獲獎的張杰為年輕學子分享物理學的最新研究。聚光燈下,他儼然是明星。圖/新華社二○一七年,張杰(左三)和大陸中科院多位院士在「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上參觀和討論。圖/新華社二○二一年,張杰(前排右一)和他帶領的超快電子衍射團隊在實驗室中合影。圖/新華社位於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的張杰團隊使用的實驗裝置。圖/新華社2016年,張杰在上海交通大學慶祝建校120年周年的紀念上會發表演說。圖/新華社張杰在講座結束後與師生合影。圖/新華社 文/記者潘旭、岑志連 台上深情表達,台下熱烈鼓掌、頻頻拍照……在中國大陸設立的「未來科學大獎」學術報告會中,獲獎的張杰為年輕學子分享物理學的最新研究。聚光燈下,他儼然是明星。關於明星,張杰說,早些年曾擔任上海交大校長的他在機場受到熱烈追捧,年輕人舉著名牌,喊著名字,夾道歡迎。但不久後發現,原來歡迎的是一位與他同名同姓的歌手。說到此處,張杰笑了。看得出來,他並不在意這些。在學校,他被學生稱為「杰哥」。在他任職的十多年裡,「杰哥」就是校長的代名詞,甚至讓人忽略了他另一個身分︱︱大陸中科院院士。在卸任校長五年後的今天,張杰榮獲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這時有人才發現,他的科研成果是那麼硬核(有一定難度和門檻)。科研裝置在升級、研究成果在進步,但不變的是他享受物理學這個舞台,這也是他真正在意的事。變與不變應「聚變」中國大陸的「未來科學大獎」設立於二○一六年,是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評審體系主要參考諾貝爾獎、圖靈獎等國際著名獎項。此前的獲獎者名單可謂星光熠熠:袁隆平、潘建偉、王振義……今年的獲獎者裡,除了張杰外,還有對芯片製造作出理論貢獻的施敏,以及對SARS診斷、病毒分離作出貢獻的袁國勇和裴偉士。張杰所獲「物質科學獎」的科研成果聽上去很專業:通過調控激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產生精確可控的超短脈衝快電子束,並將其應用於實現超高時空分辨高能電子衍射成像,和激光核聚變的快點火研究。簡言之,他用電子束做了兩件事,一是激光核聚變的快點火,二是探索物質結構。這兩件事,他的團隊一做,做了二十年。「因為人類的終極能源,至少目前來看,是聚變能源,研究它是物理學者該做的事。」在跟記者講述複雜原理前,張杰先開門見山地介紹研究目的。他還歸納成了八個字︱︱他經常用的學術報告標題︱︱未來已來,唯變不變。二十年裡,團隊研究成果一直在「變」:在快電子束產生和應用方面,實現對快電子束發射方向與能量的精確調控,實現表面自生電磁場對快電子束的引導和聚焦,以及超高時空分辨的兆電子伏特電子衍射與成像等。二十年裡,團隊的研究裝置也在「變」。他們研製的超短脈衝兆電子伏特電子衍射與成像裝置,達到了亞埃(一埃等於百億分之一米)級的空間分辨能力,並將時間分辨能力提高到創紀錄的五十飛秒(一飛秒等於一千萬億分之一秒)。採訪時,張杰指著實驗室裡的一台數米長的管狀裝置說,「這是加速電子束的另一台『槍』,打的速度更快。」據介紹,激光核聚變是由燃料壓縮和加熱兩個階段組成的。快速點火方法將燃料點火與壓縮分開,使這兩個過程可以獨立優化,同時避免不穩定性,並實現聚變反應。小實驗室的大宇宙「物理學家的責任,就是解決人類社會面臨的根本挑戰,以及探索自然界中最不可理解的奧祕。」這番話,張杰對記者說後,又在未來科學大獎學術報告會的舞台上對學生說了一次。在上海交大閔行校區的一間地下一層的實驗室,約一百平方公尺的空間裡放置了一系列與電子束研究相關的設備,剩下空間寥寥。在這個實驗室裡,張杰放眼兩個問題,一是人類的短期需要,如聚變能源;二是人類科學的未來,如物質結構探索,這兩者也正是他獲獎的成果,也是上述這番話的實踐。「在過去的一百年裡,人類通過電子顯微鏡等去了解物質的結構,我們希望在電子顯微鏡的三維高空間分辨之外,再加上一維高時間分辨,這樣就能知道每個時刻物質在如何變化。」張杰說。利用不斷更新的實驗裝置,張杰團隊與合作者成功地實現了超快光場對量子材料維度的調控,觀察到瞬態的光致新奇物態;實現了對光誘導的新型相變,以及單分子成像等重要物理與化學瞬態過程的觀測。關於未來科學大獎2021年9月12日,未來科學大獎揭曉,除了張杰榮獲「物質科學獎」,香港的袁國勇和裴偉士獲得「生命科學獎」,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施敏,榮獲「數學與電腦科學獎」。1956年出生於香港的袁國勇,1998年獲得香港大學博士學位,現為香港大學教授。裴偉士,1949年出生於斯里蘭卡,1981年獲得牛津大學博士學位,也任教於香港大學。兩人的研究小組於2003年治療了香港第一例SARS患者,並從臨床標本中分離出冠狀病毒(SARS-COV-1),為設計診斷和病症鑑定提供了必要資訊。1936年出生於南京的施敏,1957年畢業於台灣大學電機系,1963年榮獲史丹福大學電機工程博士。曾任職於美國貝爾實驗室,現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榮譽講座教授,以及美國史丹福大學電機系顧問教授。施敏於1967年在美國與姜大元博士共同發表第一篇關於非揮發性記憶體的論文「浮閘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體細胞元件」,隨後由貝爾實驗室取得專利。此次獲獎是他1968年至1969年期間在新竹交通大學(陽明交大)期間完成的成果。施敏對跨金屬/半導體(金/半)的傳輸理論和實踐,做出基礎性和開創性的貢獻,不僅奠定歐姆和蕭特基(歐/蕭)接觸的科學理論基礎,並且開啟了製造近代半導體器件的可擴充套件途徑。在接下來的50年中,它們被廣泛用於計算、通訊、感測、控制、成像和記憶之晶片電路的製造,對人類生活和文明有巨大貢獻。此外,他的研究專著《半導體元件物理學》,是全球半導體和積體電路研究人員「必學」之書。在現場連線中,施敏提到,愛因斯坦發表第一個重要工作時年僅26歲,貝爾發明電話時29歲,「希望年輕人多多從事科學研究,尤其二、三十歲時是最有創造力的時候。」著眼未來的 「明日之星」「我是一個快樂的人,快樂的祕訣就在於用研究的思惟,對待生活中的一切,這樣的每天都會充滿歡樂。」張杰在報告會上說。二○二○年初疫情嚴重時,張杰與團隊其他成員攜帶一千個口罩,往返於隔離酒店與實驗現場之間,在嚴格遵守防疫規定的前提下,堅持進行實驗研究,樂此不疲。 「國家對科技創新愈來愈重視,大部分科研工作者都像我一樣,不是苦行僧修行一般地做學術,而是自發地、快樂地投入。」張杰說。張杰年幼時,孵小雞的自然現象和煮牛奶的生活常識,讓他對科學充滿興趣,張杰的父母也呵護著他的興趣。如今,他堅持在給本科生上課,給上海交大對口幫扶地區的孩子遠程授課,給學生作各類講座……幾乎用同樣的方式,激發、呵護學生的興趣。講座結束後,張杰還會習慣性地走到台下,和學生們一同開懷合影。照片裡,學生「粉絲」們舉著愛心形狀和印有勵志話語的牌子。不久前,未來科學大獎的一位企業家創始人對張杰說,設置這個獎項的目的是向科研工作者致敬,因為自己兒時曾有一個成為科學家的夢想,也至今崇拜那些著眼未來的「明日之星」。從台上到台下,在「變」與「不變」之下,科研工作者張杰成了明星。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攝影師】 蘇唐詩 用鏡頭看見 不一樣的故宮 下一篇文章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醫師】 權隆芳 參加數學競賽 只為了爭取自我 熱門新聞 01佛光會啟動救災SOP 逾千人馳援光復2025.09.2702基隆潮藝術 18公尺光獸現身2025.09.2803依舊青山入眼來2025.09.2804新馬寺校園佛學會考 6校逾4千學生參與2025.09.2905佛光人愛心接力 挺進泥濘第一線2025.09.2806南韓氣候正義示威 臥地抗議2025.09.2807水災後無形殺手 類鼻疽2025.09.2908莊佳穎採紅菱 獲《國家地理》雜誌台灣攝影佳作2025.09.2909台灣最美風景 鏟子超人湧入光復送暖2025.09.2710【考考你的智力】2025.09.29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文學音樂人】單丹的文學歌詞人生【東台髮繡傳承人】陳伯余 從傳承中走向未來【大豐瓷刻傳承人】陳銀付 一事做極致不枉此生【網路講書人】趙健 讓更多人愛上閱讀【「搭伙兒CHAOS」主理人】馮欣雨 菜市書屋做文化平台【杭錦後旗愛心志願者協會創辦人】高保雲 平凡善舉造就大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