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 蘇唐詩 用鏡頭看見 不一樣的故宮

文/記者桂娟、袁月明 |2021.12.05
1793觀看次
字級
《殊途同歸》,2015年秋,拍攝於山西五台山顯通寺。圖/蘇唐詩提供
《天上》,2018年夏拍攝。圖/蘇唐詩提供
《一隅》,二○一九年二月拍攝。圖/蘇唐詩提供
二○一六年冬,蘇唐詩在北京故宮拍攝。圖/蘇唐詩提供
《風雲紫禁城》組照之一,二○一六年夏拍攝。圖/蘇唐詩提供
故宮一角,二○一九年冬。圖/蘇唐詩提供

文/記者桂娟、袁月明

甫一走進蘇唐詩的書房,映入眼簾的便是十餘台不同型號的相機。占據了半面牆的書架上,《古都北京》、《河南古建築地圖》、《古建築攝影技法與實戰》等書一字排開,塞得滿滿當當。

蘇唐詩年近五十,身形魁梧、聲音洪亮,自稱「斜槓中年」。這個在古建築攝影圈早已頗有名氣的河南大漢,其實是商丘市虞城縣的一名基層民警。

在過去的七年多時間裡,蘇唐詩像隻遷徙的候鳥,利用周末和節假日,往返北京近八十次,在北京故宮的一磚一瓦、一梁一柱之間捕捉光影,積累了三萬多張絕美大片。

「仍舊覺得沒拍夠,一段時間不去就心裡癢癢。」蘇唐詩笑著說。

與攝影的必然相遇

很多人見到蘇唐詩,脫口而出的一句話便是:這是您的真名嗎?

名字頗具文藝氣息的蘇唐詩,出身於詩書之家,其父親和長兄,都在書法、繪畫、攝影等方面有所建樹。受家人影響,上高中時,蘇唐詩就和大哥一起,在自製的暗房裡沖洗過照片。

「那時只覺得挺有趣,沒想過自己也會成為攝影師。」蘇唐詩坦言。

高中畢業後,蘇唐詩選擇上警校,而後被分配到虞城縣公安局,成為一名刑警。每每遇到勘查案件現場的時候,他都負責拍照記錄。後來,他被調任到宣傳崗位,攝影更成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二○○六年,為了緩解工作壓力,蘇唐詩買了人生中第一台屬於自己的相機,「原本就想發展個業餘愛好,舒緩一下心情,」蘇唐詩回憶道,「結果慢慢地就走上了創作之路。」

蘇唐詩所在的虞城縣,位於豫、魯、皖三省交界處。城北,黃河故道蜿蜒流轉,是絕佳的取景地。在這裡,蘇唐詩或是拍翱翔的水鳥,或是拍清晨的薄霧,又或是拍粼粼的波光、蔥籠的樹影,「那個階段,就是見啥拍啥。」

冥冥之中,轉折卻發生在二○一四年。

一次, 蘇唐詩和家人一起去山東單縣遊玩,被當地的「百獅坊」、「百壽坊」等古代牌坊深深震撼。出行不忘帶相機的他,立刻拍攝了一組照片。

不曾想,就是這組《牌坊古韻》照片,一舉在當年某全國性古建築攝影比賽中獲了獎,「那是我第一次『打比賽』,還被評為了『年度十佳古建築攝影師』。」蘇唐詩回憶起當時的心情,「驚喜、興奮之餘,也備受鼓舞。」

自那以後,蘇唐詩開始專注於古建築攝影領域,並不斷深耕。北京故宮,自然而然成為他的「首席模特」。

拍出屬於百姓溫度

「無論歷史、文化、藝術還是社會層面,故宮都是中國古建築的集大成者。」蘇唐詩一邊說著,一邊豎起大拇指,「我想把那個威嚴神祕的紫禁城,拍出屬於咱老百姓的溫度。」

春夏秋冬,陰晴雨雪,只要能在不耽誤工作的前提下擠出時間,蘇唐詩就「想去故宮轉轉」。

每次跨省拍攝,蘇唐詩都會提前擬好詳細的計畫:這次拍什麼題材,用什麼角度,如何構圖……「好不容易去一次,哪裡捨得放過一丁點兒機會?」蘇唐詩說,「開館時第一個衝進去,閉館時最後一個撤出來,一整天下來,能走兩萬多步哩!」

故宮雪景,是蘇唐詩的「不可錯過」。

二○一九年春節期間,天氣預報北京大年初十有降雪。恰逢春運返程高峰期,一心要去拍故宮的蘇唐詩,費盡力氣才搶到一張站票。本就膝蓋不好的他,愣是拎著十幾公斤重的攝影器材,站了五個小時去北京,「那一趟,腿都站僵了」。

但在蘇唐詩看來,「這根本算不上苦」,能用鏡頭記錄下紅牆黃瓦之上大雪紛揚灑落的美景,「一切都值了」。也總會有一些令人驚喜的際遇發生。

某次,已經接近閉館時間,故宮突然下起暴雨,太和殿上方的天空恰好被堆積的雲層一分為二,一半藍天白雲,一半烏雲密布。

「這麼難得一遇的場景,不拍完我肯定不願意走啊!」說起來,蘇唐詩仍舊有些不好意思,「只能厚著臉皮,一邊跟工作人員『死纏爛打』,一邊不停咔嚓。」

而那天的照片,也成為蘇唐詩的代表作之一,一再令眾人驚豔。

七年間,不是沒人質疑過這場看似沒有結果的奔赴。拍這些有用嗎?有人在意嗎?你一個河南人,能拍出什麼花樣來?

「面對種種聲音,我肯定困惑過、糾結過,但終究還是抵不過兩個字,」蘇唐詩頓了頓,「熱愛」。

因為熱愛,所以能堅持數年。

因為熱愛,所以能常拍常新。

在蘇唐詩的鏡頭裡,春天的故宮落英繽紛,夏天的故宮風移影動,秋天的故宮優雅深邃,冬天的故宮浪漫靜美,但始終有一個共同點:褪去了往日的高傲威嚴,充滿著恰到好處的平和與溫柔。

這些獨具意趣的理解和表達,引起了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的共鳴。

「我被眼前這些有關故宮的照片所打動,」二○一九年,蘇唐詩的攝影作品集《看見,不一樣的故宮》出版,單霽翔專門為其寫序,「感謝他用普通的攝影器材,踩著普通觀眾的腳印,通過普通人的視角,展示出這樣一座屬於人民的故宮博物院。」



拍攝更多古建築 用光影傳承傳統文化

在蘇唐詩看來,拍攝古建築的過程,也是一個觀察、發現、共鳴的過程。

「六百歲的故宮,像你我一樣,是有生命的。」蘇唐詩說,「每一次拍攝,都是在感受傳統文化的脈動,然後釋放出來。」言語間,蘇唐詩不只一次表達對古建築攝影的「痴愛」。從開封山陝甘會館、應縣木塔,到天津獨樂寺、蘇州園林……多年下來,蘇唐詩已經探訪了大陸各地二百多處古建築。

這份「痴愛」,也表現在對作品的極致追求上。

一次, 在五台山顯通寺,為了捕捉到滿意的畫面,蘇唐詩在香爐旁蹲守了一個多小時,連香灰掉落在衣服上都渾然不覺,直到火星灼傷皮膚。一直到現在,蘇唐詩的右臂上,還留著淺淺的疤痕。

「與看到照片時的幸福感相比,這點小傷不值一提。」蘇唐詩說。

在不斷精進拍攝技巧的同時,蘇唐詩也在持續學習古建築的相關歷史和理論知識。時不時地,他還會聯繫清華大學、蘇州大學等高校的老師進行探討,由追求攝影之「術」,到感悟文化之「道」。

「古建築,歷經時光變遷,見證文化綿延。」蘇唐詩感歎道,「我想通過自己的攝影作品,做變化的紀錄者、故事的講述者、文化的傳播者。」

談起接下來的規畫,蘇唐詩的眼神愈發明亮:要繼續利用空閒時間,拍攝更多的古建築專題攝影作品,還要做一些科普講座和公益講堂,吸引更多公眾將目光聚焦於中國古建築之美及其背後所承載的中國傳統文化。

「如果有人通過我的照片,能樹立起古建築保護意識,那更是再好不過了。」蘇唐詩期待著。採訪臨近結束,蘇唐詩還在為沒趕上今年故宮的初雪而惋惜不已。「下一場雪落之時,我一定正站在故宮裡按著快門。」蘇唐詩說。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