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 vs. 奴才 了解所長 放對位置 文/翁林林 |2021.12.11 語音朗讀 46273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圖/Unsplash 文/翁林林當主管遇到「鯰魚型」的人才,究竟應該基於暸解「好用的,可能不太好帶」,肚大能容的給人才發揮的機會,或是情願用一群「好帶卻不好用」的聽命行事部屬?其實,任何職場的各類人才,最重要是暸解所長、放對位置……「你作為主管,曾招募或領導過『鯰魚型』的人才嗎?」這是筆者身為獵才顧問,在面談主管人才時,經常會提出的問題。別以為這個問題只有「是」與「否」的簡單答案,我們真正想評估的重點,是應徵主管職務者,是否理解並掌握「人才 vs. 奴才」的管理藝術。恃才傲物主管傷腦筋恃才傲物的員工,難免讓主管感到苦惱。圖/Unsplash在一場創業家活動的會後交流時間,某位認識多年的CEO跟我分享一個他最近遇到的困難。這位CEO旗下的一家新創公司,有一個需要熟悉影像處理和AI演算法開發的技術類職缺,在人力銀行已經刊登超過3個月都沒找到適合的人選。好不容易從學界管道,找到一位研究主題與公司需求相關的人才,但這位人才剛回國,對於企業運作的實務經驗尚淺,跟主管的溝通上,也曾說出「這是國外最新技術,我在XX公司實習時就是這樣提案的,你雖然是主管,但請不要不懂裝懂,好嗎?」直白的駁斥上司。如果您是這位CEO,將會如何因應這樣的狀況?唯才是用且各得其所了解員工各自所長,並放對位置,才能發揮整體戰力。圖/Unsplash在職場上,擔任主管職務者,難免都會遇到一些需要「特別關注」的部屬,資深主管通常會提點新任主管一個觀念:「人才有用不好用,奴才好用沒有用」。然而,這個觀念其實有兩種意義,其一是「用人所長,各得其所」,不論是恃才傲物的人才,或是唯命是從的奴才,只要主管在任務指派的配置調度得宜,在日常管理上斟酌分寸與彈性,就能將各類型的人才,放在適當的角色中,完成應有的工作。至於要如何清楚了解部屬的人格特性、行為準則與思惟風格,除了日常溝通之外,建議導入科學化的心理測評工具,進行個人、部門和公司的整體分析,方能避免主管個人好惡,造成組織人力資源管理與發展的破口或偏誤,對主管和組織成員來說,愈是理解彼此,就愈有智慧能夠避免無謂的衝突,進而達成穩定發展的目標。提升能力並裁汰冗員另一個涵義,則是人才優化和工作再設計。因為任何公司、部門甚或個人,都有其生命周期,身為主管者,需要以更高層級的思惟,來擘畫人才發展的藍圖。舉凡參與專業技術或管理職能的訓練課程,抑或是挑選跨年齡/跨專長的成員組成專案團隊,設定新的任務目標,以激發既有團隊接受挑戰,甚至是適度汰除對組織無益也無心自我提升的冗員,在在皆應有計畫地,與人資部門共同探討並落實執行,不僅能夠有效凝聚團隊向心力,也有助於提升主管自身的領導力與應變力。唯有伯樂能遇千里馬了解各人所長,放對位置。圖/Unsplash總結來說,主管的角色必須是識才的伯樂,也是引導的教練,更是帶心的指揮官,一個好主管除了需要有明辨是非的見識,也要有能禮賢下士的靈活身段,更要有能接受他人意見與批評的雅量。但是筆者也要提醒一點,不論您的志向是專業技術職或主管職,若您希望自己在職涯發展路徑上能夠一路順遂,千萬要記得「肯被領導的人,才有領導人的雅量」,因為如今的世代,大多數的工作,都是需要團隊合作才能創造佳績,因此別讓自己陷入困境,方是明智之舉。(本文作者為360d才庫事業群獵才顧問)小百科:鯰魚型人才此名詞是依據管理學上「鯰魚效應」而來。所謂「鯰魚效應」,原指沙丁魚、鰻魚等高級水產,活體的價格是死的數倍,為了增加魚穫被捕後的存活率,會在運送途中,在櫃中放入一條鯰魚。由於鯰魚到了陌生環境,便會不斷地四處游動,沙丁魚、鰻魚深怕被外來掠食者吃掉,紛紛奮力逃竄,因而攪動水流、增加水中含氧量,最後順利存活了下來。因此在職場中,凡是工作風格直率,勇於直指沉痾,善於解決問題,樂於承接新任務,直接或間接喚起其他成員產生危機意識,或能為團隊注入強心針,讓大家士氣大振、努力衝刺的員工,便被稱為「鯰魚型人才」。團隊需要有一隻鯰魚來攪動水流,卻不能整個團隊都是鯰魚。圖/Unsplash 前一篇文章 會做事 也要學做人 下一篇文章 拆解人脈關係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3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6【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7【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社論--國民黨該反省2025.04.2710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各大金控 校園徵才合計4萬人裝忙的時代結束 擁抱AI 展現價值業務力 AI也取代不了的技能【國際職場面面觀】綠色永續環境求才若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