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慧到彼岸》,法鼓文化出版
文/釋寬謙
《心經》的「以無所得故」,與《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都是膾炙人口的經典名句,也都是透過否定的符號,做逆向式的思考,最後結顯出性空的深義。甚深空義是:無所得,也就是無所住、無所著、無所執,因為「性空」,所以都是「無所求」的。
從凡夫眾生到圓滿成佛的般若道修行過程,印順導師告訴我們,學佛有三要:信願、慈悲、智慧。印順導師在《學佛三要》中提到:「《大般若經》『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上首,無所得為方便』。」「一切智智相應作意」是信願,「大悲為上首,無所得為方便」是慈悲與智慧。佛陀的智慧稱為一切智智,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我們雖然果位很低,但是志向很高,以佛陀為學習榜樣,以佛陀的智慧,來相應作意而成佛。
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就是非常廣大的信願心,這股力量幫助我們在生生不已生命之流當中,不迷失方向,讓我們能夠穿透生死的束縛,開啟法身慧命的延續。一旦證涅槃的空,就是證得法身,《金剛經》說:「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就是要現證法性,方是見佛。
例如蓮華色比丘尼,被佛陀譽為比丘尼中神通第一。佛陀去忉利天為母親說法三個月後要回人間時,大眾都爭先恐後想要第一個見到佛陀,蓮華色比丘尼也不例外,便以神通力把自己變成一位國王,成為第一個跑到佛前的人。蓮華色比丘尼很高興地對佛說:「佛陀!我是第一個見到您的人。」
須菩提一馬當先
想不到佛陀說:「須菩提才是第一個見到我的人,重要的不是見到我的色身,而是見我的法身。」
須菩提長者被佛陀譽為是解空第一的弟子,他非常理解佛陀所說的法,特別是性空的法義,他知道只要用功深觀空義,就等於見到佛陀的法身;體會若見緣起則見法,若見法則見如來。佛陀的法身是盡虛空界的。
慈悲,是以大悲為上首;而智慧,則以無所得為方便。凡夫一向執著於「有所得」,而看重結果,例如考試前不用功、不耕耘,卻起顛倒妄想得高分,結果當然是不如人意。
般若令我們凡事「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在因地上不斷地耕耘善因善緣,無所得、無所住、不求果,這才是真正的菩薩特質,這才是菩薩的道業。菩薩的道業在經歷三大阿僧祇劫的累積,就是以無所得的心,深入法性的確認,才能不斷地堅持。《心經》歸結在「以無所得故」,先前所說的性空,即是無有定法,不論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十二因緣法、四聖諦,乃至智與得,都在表達緣起無自性,性空的信念即是「無所得」。
(摘自《大智慧到彼岸》,法鼓文化出版)
作者簡介
釋寬謙
1956生於台北,1986年出家於新竹法源講寺,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畢業。現任新竹永修精舍住持、北投覺風佛教藝術學院院長、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楊英風藝術教育基金會負責人。
1999年起海外弘法,遍及美、加、紐、澳、德、瑞、日、中、新加坡等地。2002年起電視弘法,2008年架設覺風全球網站電視台。擅長以理工思考模式,運用圖表來圖解佛法,提供組織化、系統化的學佛方式。
著有《解開生命的密碼——八識規矩頌講記》、《無悔前行:佛教藝術澱積者釋寬謙口述史》,發行《八識規矩頌》、《心經》、《成佛之道》等DVD計四十部,一千六百多集,並彙集於播經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