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教而誅」,意為平時不施以教導,一旦犯錯便立即加以誅殺處罰。本作「不教而殺」。典出《論語‧堯曰》:
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酘酘」
子張曰:「何謂五美?酘酘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典故大意是說,孔子學生子張請教孔子,用什麼辦法可以辦理好國家政事,孔子告訴他說:「尊奉五種美德,摒棄四類惡政酘酘」
四類惡政所指為何?孔子說:「為政不先教民,人民一犯罪就殺,這叫做虐。不事先督促告戒,卻立刻就要看到成果,這就是暴。政令發布得很慢,限期一到卻刻不容緩執行,這就是賊害人民。應該給人民的財物,卻像緊守司庫的官員,吝惜不給,出手十分嚴苛。虐、暴、賊、吝,這四點就是四類惡政。」
四類惡政之首「虐」,即「不教而殺」,後多作「不教而誅」。此乃遭到大眾譴責的不良執政行為,所以此成語無論在古代或現代來應用都非常傳神,實用性很高,例如:
《荀子.富國》:「故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勝;教而不誅,則奸民不懲。」
《漢書‧五行志中之下》:「佞人依刑,茲謂私賊,其霜在草根土隙間。不教而誅茲謂虐,其霜反在草下。」
《官場現形記》:「大人限他們三個月叫他們戒菸,寬之以期限,動之以利害,不忍不教而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