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方便的第二項是「衣食具足」。修道的人,以衣來遮形體,以食來資養色身,如此衣食具足,方能安心修道。若以「衣」來避寒暑、蚊蟲的作用而言,於事相上,可以分為三種:上根者:如雪山大士,居於雪山,唯有身披鹿皮遮身,不涉入人間事,沒有任何資助,此為上人也。
中根者:如修頭陀行(苦行)者,只有出家人的三衣(五衣、七衣、九衣),來往山林聚落,以此三衣為主,此為中等修道人也。下根者:如居寒冷國度,又根性薄弱,允許多加些衣服禦寒。但能如法接受供養,以少為足,不會多求,此為下等修道人也。從觀心的理念來說,身雖披袈裟,心也要去除煩惱,趨於寂滅之境。如:《法華經》說:「著如來衣」。如來衣,即是柔和忍辱的心,此是寂滅忍的心境。生死涅槃與中道真理,不一不異,是名「柔和」;安心於中道的實相真理上,是名「忍」;離生死、涅槃的生滅相,是名為「寂」;沒有分段生死、變易生死的過失,是名為「滅」。
寂滅忍辱的心,能覆蓋生死二邊的煩惱,是名「遮醜衣」。能去除五住煩惱(註{1}),名「障熱衣」。能破除無明見,名「遮寒衣」。對於生死、空理,沒有擾亂,能去捨覺觀的感受,是名「遮蚊蟲衣」。此「忍」的心,能具足一切的佛法。
出家的三衣,如同三觀,以三觀來觀三諦境,去除愛見、寒熱、蚊蟲的禍患,來莊嚴三身。故以三觀為衣,即是伏忍(註{2})、柔順忍(註{3})、無生寂滅忍(註{4})。所以,修道人以穿衣遮身,應以三觀之理,來蔽除各種煩惱惑。五根沒有造惡,即福德莊嚴;意念沒有惡念,即智慧莊嚴。以此莊嚴法身、報身、應身,以成就佛道。此是修忍辱衣的意涵。
註:
1.五住煩惱:即見、思、無明之煩惱,有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無明住地等五種區別,又稱為五住地惑。
2.伏忍:但修習觀解,以有漏之智慧制伏煩惱,稱為伏忍。
3.柔順忍:又作思惟柔順忍。意指慧心柔軟,能隨順真理。
4.無生寂滅忍:謂觀諸法無生無滅之理,而安住且不動心。無生寂滅忍,即聲聞於入見道位、見四諦之理;菩薩則於入初地時,諦認諸法無生無滅之理,以住不退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