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人類消失 地球還喘不過氣

戴定國 |2007.11.17
908觀看次
字級

 也是「不能面對的真相」

由於暖化、石油漸少,各國紛紛將人吃的玉米、黃豆變成汽車燃料。但生質燃料有一項爭議:未必環保,反而加速暖化。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克魯琛九月指出,製造生質燃料的作物多數使用肥料,產生的溫室氣體更高。因肥料中的氮有3%到5%轉變成氧化亞氮(N2O),是過去的兩倍,而氧化亞氮的溫室效應比二氧化碳強296倍。其他科學家檢測油菜籽、玉米燃料也發現,產生的溫室氣體分別比礦物燃料(如石油)高70%和50%。

砍森林→暖化→生質燃料→農產轉作→暖化…,一個矛盾的循環。

人類是地球上最強勢的物種,霸佔三分之一陸地,生產力年年增強,卻弄得一片狼藉:草原變農田,農田又變成燃料田,森林砍伐殆盡,水源枯竭,還有工業廢料、化學污染、全球變暖。

假如有一天,人類一夜之間消失,世界將變成怎樣?耕地和牧場還原為草原和森林?空氣和流水立刻變得純淨?工業園區變成野獸伊甸園?城市化為塵土?科普作家艾倫‧魏斯曼的新書《無人世界》,就提出這樣的假設。

「令人心酸的是,一旦人類退出,地球會變得更美好。」美國生物學家奧洛克說,「多數受傷害的生態系統將恢復正常。」加拿大生態學家布拉德的研究也顯示,50年內將有八成的公路被森林覆蓋。不過,有些地方的原始森林已經被人工種植的單一樹種取代,要幾百年才能恢復原狀。大面積種植稻米、小麥和玉米的全球農作物帶,也要相當長時間才能回復原貌。有些生態系統則無法回到原點。至於轉基因作物,美國環保局去年八月報告說,當不再有人噴灑殺蟲劑,它們的優勢喪失,可能會死光。

英國土木工程師學會會長馬斯騰則說,由於發電站缺乏燃料供給,一兩天內燈光將熄滅,光害立即解除。野草瘋長,吞沒每一條公路,15年內英國的高速公路將如上世紀六年代的非洲公路一樣原始。洪水、暴風雨侵蝕建築物,植物在空地和縫隙中生根發芽,20年內許多城市將變成廢墟。

魏斯曼說,由於失去燃料供應,核反應爐冷卻系統的柴油發動機全部停擺,反應堆芯將過熱而起火或熔化,最後全世界約430個核反應爐將一一爆炸,釋放出大量放射性物質。但生物學家羅夫洛克認為,大部分野生生物其實不怕核輻射。

環境生物學家齊塞爾也發現,俄羅斯曾發生核災的車諾比爾,大自然捲土重來的速度之快令人訝異。他說:「我以為會看到一片核荒漠,但卻是生機盎然。野豬增加10到15倍,大型食肉動物也大量回歸。」

對瀕危物種來說,人類消失絕對是好消息。非洲草原的獅子、豹將爆增,不再擔心長矛和獵槍。人類消失一百年後,非洲大象將繁衍到一千萬隻。狼和熊可能穿過英吉利海峽隧道,移民到重新被森林和灌木覆蓋的英國。但部分物種如印度豹、加州禿鷲已失去遺傳多樣性,錯過最佳恢復期。

至於空氣,人類消失的立即效應是再也沒有汽車廢棄、工廠廢煙,氮氧化合物等污染物也會在幾周內消失,但碳氟化合物、二氧雜芑、DDT要很久才能分解,甚至幾十年。二氧化碳大部分將被海洋吸收,但人類製造的二氧化碳實在太多,即使過了一千年仍會殘留15%,濃度300ppm,高於工業時代前的280ppm。氣象學家吉拉德說:「不是我們一停下,一切就結束了。」海洋這部超級空調只能使暖化放慢,但全球變暖仍將持續一個多世紀。

另一個導致溫室效應的氣體是甲烷,它在大氣中的壽命大約10年,但在海底和永久凍土裡儲量驚人,氣溫持續升高可能會打開這些潘多拉的盒子。氣象學家皮耶特‧坦斯說:「我們可以自己停止排放甲烷,但我們已經按下暖化的另一個開關,啟動了我們無法控制的程式。」

魏斯曼寫作《無人世界》提醒世人:「要想更長久在球地留下來,確實是要多考慮一下生態平衡。」

可是除了環保、生態平衡問題,生質燃料也引發「人車爭糧」的道德爭議,因為汽車的胃口比人類大多了。以美國為例,○七/○八年度用於能源的玉米是兩年前的一倍,占玉米產量兩成,卻只餵飽3%的汽車。

聯合國食物權研究員齊格勒批評:「生質燃料持續衝高農產價格,將生產農作物的土地轉為種植燃料作物,違反人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警告,農作物不斷用於生質燃料,嚴重衝擊貧困國家。

世界糧食日上月在羅馬舉行,聯合國農糧組織秘書長狄伍夫指出:「農作物漲價已變成嚴重社會問題,全球有8.5億人臨睡前是餓著肚子的。」坦尚尼亞總統也說:「全世界每天有四萬名孩童死於營養不良。」

別以為飢饉、糧荒只限落後窮國,除了8.2億在開發中國家,另有2500萬人在轉型中國家,900萬人在工業化國家。10月底齊格勒呼籲聯合國,對生質燃料緩議5年,研發其他作物代替,而不必改變農地用途。「科技進展快速,5年應可發展新技術,以農作廢棄物製造生質燃料,例如玉米芯和香蕉葉,而不是用作物和果實本身。」我們所做的一切都將影響地球的未來。一旦人類消失,基礎設施土崩瓦解,水泥仍可保持數千年,一條混凝土公路要完全消失也需很長時間。而二氧化碳,大概要再過兩萬年,才會被海底沈積物所釋放的鈣離子完全吸收。

生質燃料與暖化間的矛盾,一時尚難解決,「人車爭糧」則是當務之急。今年諾貝爾和平獎頒給美國前副總統高爾,被質疑氣候與和平何干?但綜觀歷史,不少戰爭因糧荒而起;如果地球持續暖化,後果似可預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