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常見的鶺鴒鳥
圖/玉子
文/玉子
你是否聽過鶺鴒鳥呢?有些鶺鴒科鳥兒有個很可愛的英文名稱「wagtail」,直接看英文俗名的話,意即「搖擺尾巴」──白鶺鴒就是「白色搖尾」、日本鶺鴒則是「日本搖尾」。至於為什麼牠們被如此稱呼,如果同學你曾經用心觀察過牠們,想必能馬上了解由來。
鶺鴒鳥有很多種,我們平常最容易看到的是白鶺鴒,牠們跟人們生活很靠近。當我們行經公園開闊地或水邊,就有機會觀察到白鶺鴒快步行走、接著做出招牌動作擺動尾巴,又繼續無影腳快步走。對了,我們看到的鶺鴒大多為上下擺尾,但是台灣有一種稀有的山鶺鴒,牠卻是左右搖擺,人稱「山搖搖」!
眼線、背色 區分候鳥
當秋季來臨,許多鳥類會陸續從北方飛來。在這些遷移性的鳥類中,留在台灣度過整個冬季的被我們稱為「冬候鳥」;有些鳥則把目標放在更南邊的地方,只短暫地在台灣歇歇腳,便繼續動身離開,我們稱牠們為「過境鳥」。我們熟悉的白鶺鴒,就有不同的亞種族群,分別屬於這些形態。
白鶺鴒被分為眾多亞種,全都由黑、灰、白的色系組成,若不仔細看,也許很難分別。我們可以在台灣觀察到3個亞種:沒有過眼線的被稱為「白面亞種leucopsis」,在台灣屬於留鳥,一年四季都能看到;有眼紋、背部是黑色的亞種是「黑背眼紋亞種lugens」,身為冬候鳥的牠,只能在冬季看到;有眼紋、背部灰色的亞種則是「灰背眼紋亞種ocularis」,牠在台灣本島屬於過境鳥,在金門則是冬候鳥。
肉腳灰鶺 黑腳黃鶺
聊完白鶺鴒,怎麼能漏掉令人混亂的「灰鶺鴒」和「黃鶺鴒」呢?原來,被稱為灰鶺鴒的傢伙肚子很黃,被叫做黃鶺鴒的頭部也有一點灰,難怪會讓初學者傻傻分不清楚了。我個人會習慣看看牠們的背部,純灰色的是灰鶺鴒,而背部灰中帶黃的是黃鶺鴒。只不過,遇到非繁殖期、幼鳥的黃鶺鴒,這個方法可能不管用……到時候我們就看看牠們的「鳥仔腳」吧!肉色的是灰鶺鴒,黑色的是黃鶺鴒啦!
除了白面白鶺鴒之外,其他種類的鶺鴒大多要選在特定的季節觀察,牠們若不是冬候鳥、過境鳥,就是迷路至台灣的鳥。若想打開眼界,觀察各式各樣的鶺鴒鳥,玉子建議大家一起鎖定入秋時節,此時能觀察的物種應該是最豐富的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