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大西南】 中研院院區開放在西南

文/出谷司馬 |2021.10.28
1140觀看次
字級
史語所在李莊展覽會上展示的頭骨與測量儀器。圖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品。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提供

文/出谷司馬

每年到了十月,位於台北南港的中央研究院都會舉辦一次熱鬧的院區開放活動。活動當日,每個平時看似深宮內院的研究單位,都會打開大門歡迎民眾進入,無論是體驗活動,或是科普演講,總吸引許多民眾參與,甚至有學校學生不惜包車前來參加。

早在七十多年前,中研院的歷史語言研究所就曾經舉辦過一次對外開放的展覽會,這是中研院有史以來的第一次院區開放,也是在當時,把國家最現代化的思惟,展現在西南邊疆的契機。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揭開了中日戰爭的序幕,但早在一九三一年的「九一八事變」後,中研院各所就已經化整為零,由北而南,由東而西開始遷徙。

其中,史語所就從北平靜心齋,遷到上海曹家渡,之後又到了南京北極閣,「七七事變」後又遷往湖南長沙的聖經學校。沒多久,他們又去昆明的龍頭村待了一年多,在一九四○年的夏天遷到了四川的李莊。

李莊是一個內聚力很強的小鎮,根據岱峻所寫的《發現李莊》,描述這裡的人有著嚴密的保甲制度;家家都有打更更夫用的竹梆子,一家有事便拿著竹梆子到高處敲打,村民馬上就會聚集。在抗日戰爭的緊張氛圍下,這下又來了史語所以及隨後遷來的同濟大學師生,讓這個號稱有千年歷史的古鎮村民更加的不安。

這個不安,反映在一則則對史語所與同濟大學的謠言上。有人說,史語所那些體質調查或殷墟發掘所挖出來的人體骨骼,都是這些外來者吃剩下的骨頭……又有人說,一個送菜的李莊農民,進了史語所所在的板栗坳,之後就不見了。大概被剁成了肉包餡;又有人說,幾個孩子在史語所附近玩躲貓貓,結果一個孩子被卡在兩個大桶間動彈不得,三天之後才被人發現,雖然還活著,但也是奄奄一息。所以,史語所會吃娃娃的謠言就不脛而走。

最勁爆的是,一個修屋頂的泥水匠,在房頂上猛然看到同濟醫學院的師生在解剖人體,看起來正像一群喪屍在吃著人肉,嚇得他沒命的跳下屋,瘋也似的大喊。聽到風聲的村民拿著竹梆子一陣亂敲,沒有多久史語所和同濟醫學院吃人的消息就鬧得滿城風雨了。

這下好了,大敵當前,社會上又出現這樣的恐慌,地方政府怎能不插手干預?當局找了大家來開會,儼然一副就要宣布戒嚴的態勢。根據岱峻的記載,李莊當地的仕紳羅南陔老神在在說:「牛肉館門前堆著牛骨頭,豬肉館院壩堆的豬骨頭。你們中央研究院、同濟大學堆的是人骨頭。鄉間農民無知識,當然認為研究院吃人……」又說,「人頭骨引起的事情,就應利用這些人骨頭去解決。他們認為很神祕,我們就把它公開展覽,請他們來看個究竟。」

研究院的這些學者想想有理,便在一九四一年六月九日,中研院成立十三周年的紀念日,史語所第一次打開了大門,讓附近的鄉親、遠道而來的民眾,真正過足了癮。當時為民眾充當解說員的,還是董作賓、李濟、凌純聲、梁思永等等這些我們仰之彌高的大師級人物。

這次的院區開放,象徵著一個國家現代化的意向吹向了西南邊疆,使得原本文化相對落後的西南,第一次有了現代化的樣子,中研院不再吃人,李莊人也不再害怕,這就是中研院院區開放的由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