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醫附醫復健科醫師林昀毅(左1)表示,經過復健後周先生右手三根指頭的壞疽範圍逐漸縮小,新生正常組織逐漸增加,右手握力與左手握力都大幅進步,逐漸恢復正常生活功能和健康。圖/北醫附醫提供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新冠病毒不只是衝擊肺部的疾病,還潛藏血栓截肢風險。70歲周先生,今年5月感染新冠肺炎送至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治療,隨著右手掌泛白、發紫,三隻手指甚至出現泛黑壞疽,手掌、關節僵硬無力,研判是染疫導致右手臂動脈瀰漫性血栓,稍一不慎即面臨截肢風險。醫療團隊花了三周,慢慢清除軟泥般的血栓,加上出院前後近30次復健治療,讓周先生不僅成功保住右手,關節活動度、握力都有明顯進步,逐步重拾健康人生。
周先生染疫後因呼吸急促、愈來愈喘而至北醫附醫治療,新冠重症的他因呼吸衰竭進入加護病房,接受免疫拮抗劑、類固醇等治療,呼吸狀況逐漸改善。雖已事先給予預防性抗凝血藥物,但他仍出現右手疼痛,指頭泛黑壞死等現象,隨即由心血管團隊介入,安排血管攝影檢查發現,周先生右手上臂到前臂的血管內瀰漫著血栓,食指、中指、無名指等三根手指均出現壞疽。
北醫附醫內科部主任暨心臟內科醫師黃群耀解釋,新冠肺炎不是只有肺部疾病,也是血管跟心臟的疾病;新冠病毒需結合ACE2受體,才能進到細胞內部,而心血管系統也有ACE2受體,病毒入侵引起發炎反應,血管內皮、凝血功能失調,包括動脈、靜脈都可能出現血栓,這也是新冠肺炎的併發症。
黃群耀表示,新冠重症約有二成發生血栓,且多數患者都有後遺症。北醫附醫收治的重症病患中有四人出現靜脈血栓,一人出現動脈血栓,靜脈血栓會出現肢體腫脹、疼痛,而動脈血栓因影響血液供應器官,危迫性較大,若血栓嚴重堵塞血管造成肢體缺血壞死,病患將會面臨截肢風險。
北醫附醫復健醫學部醫師林昀毅指出,在幫周先生打通血管、化解截肢風險後,復健團隊隨即介入。復健團隊先後透過視訊、床邊指導,協助周先生復健運動;周先生住院兩個月後順利出院,並定期返院接受每周二到三次,總計20多次物理及職能治療,訓練項目包括心肺功能、有氧訓練如跑步機、腳踏車、阻力訓練、四肢肌耐力、右手手指關節活動度、雙手肌力、感覺訓練、精細動作及日常生活功能訓練等。
北醫附醫院長邱仲峯表示,據統計,逾半數新冠肺炎病患出院後,包含肺部、心血管、神經肌肉骨骼系統,甚至是心理認知,都可能出現後遺症。為此,北醫附醫今年5月10至9月27日,總共收治132名的新冠確診患者,除了急性期全力救治外,北醫附醫也持續關心病患出院後的照護,由胸腔內科、復健醫學部、心臟內科等科別組成跨科別整合照護團隊,依照病人狀況,整合相關科別診療及追蹤,提供身心靈全方位照護,落實「全人照護」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