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潘楠慕
在英國倫敦舉行的「史詩伊朗」(Epic Iran)文物展,展出跨越五千年的伊朗藝術、文化和設計品,其中一些古老文物,揭露了圖像和文字結合的起源。
這場展覽分為十個展區,「卓越文學」主題區展示以波斯語寫成的詩歌和文物。
聯合策展人柯提斯(John Curtis)表示,伊朗擁有美妙、豐富的藝術傳統,以及悠久的文化遺產,包括手稿、陶瓷、地氈、紡織品。
柯提斯指出,儘管西方人士常把文字語言藝術和圖像視覺藝術分別探討,但兩者在波斯文化中其實早有結合跡象。
以一片可追溯至四世紀的泥板為例,考古學家認為,這塊用古埃蘭(Elamite)文字書寫的泥板是有史以來最古老的書面文件之一,泥板上刻有十字、新月等圖案。
考古學家初步研判,這片泥板是用於統計田地作物的產量,也顯示文字和圖像早就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
另外一項珍貴文物則是居魯士圓筒(Cyrus Cylinder)。柯提斯表示,居魯士大帝在公元前五三九年征服巴比倫(Babylon)後,用巴比倫的楔形文字把政策和法令刻在黏土圓柱體上,刻文內容推崇自由,允許奴隸回鄉,因此被視為世界上最早的人權宣言。
柯提斯解釋,圓筒的用意代表居魯士大帝的命令無遠弗屆,永不中斷。這種設計方式讓物理結構和文字訊息產生連結,堪稱指標性的文物。
此次展出的一張十六世紀波斯地毯,除了繡有花鳥圖案,還織上詩文,也凸顯文字和圖像之間的聯繫。柯提斯說:「透過文字,觀賞者更能了解圖案的意義;另一方面,圖案則為單純的文字敘述提供更鮮明的感受。」
柯提斯指出,透過這項展覽,人們能夠了解伊朗的美學核心早已涵蓋文字和圖像的互動;他說:「我們希望藉此展現伊朗的偉大文明,以及他們過去五千年來的非凡貢獻,讓人們認識伊朗在人類文明重要搖籃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