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圖像 在伊朗文明互動5千年

潘楠慕  |2021.09.26
1351觀看次
字級

編譯/潘楠慕

在英國倫敦舉行的「史詩伊朗」(Epic Iran)文物展,展出跨越五千年的伊朗藝術、文化和設計品,其中一些古老文物,揭露了圖像和文字結合的起源。

這場展覽分為十個展區,「卓越文學」主題區展示以波斯語寫成的詩歌和文物。

聯合策展人柯提斯(John Curtis)表示,伊朗擁有美妙、豐富的藝術傳統,以及悠久的文化遺產,包括手稿、陶瓷、地氈、紡織品。

柯提斯指出,儘管西方人士常把文字語言藝術和圖像視覺藝術分別探討,但兩者在波斯文化中其實早有結合跡象。

以一片可追溯至四世紀的泥板為例,考古學家認為,這塊用古埃蘭(Elamite)文字書寫的泥板是有史以來最古老的書面文件之一,泥板上刻有十字、新月等圖案。

考古學家初步研判,這片泥板是用於統計田地作物的產量,也顯示文字和圖像早就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

另外一項珍貴文物則是居魯士圓筒(Cyrus Cylinder)。柯提斯表示,居魯士大帝在公元前五三九年征服巴比倫(Babylon)後,用巴比倫的楔形文字把政策和法令刻在黏土圓柱體上,刻文內容推崇自由,允許奴隸回鄉,因此被視為世界上最早的人權宣言。

柯提斯解釋,圓筒的用意代表居魯士大帝的命令無遠弗屆,永不中斷。這種設計方式讓物理結構和文字訊息產生連結,堪稱指標性的文物。

此次展出的一張十六世紀波斯地毯,除了繡有花鳥圖案,還織上詩文,也凸顯文字和圖像之間的聯繫。柯提斯說:「透過文字,觀賞者更能了解圖案的意義;另一方面,圖案則為單純的文字敘述提供更鮮明的感受。」

柯提斯指出,透過這項展覽,人們能夠了解伊朗的美學核心早已涵蓋文字和圖像的互動;他說:「我們希望藉此展現伊朗的偉大文明,以及他們過去五千年來的非凡貢獻,讓人們認識伊朗在人類文明重要搖籃中的地位。」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