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書摘】 個體成熟的契機《你的父母不是你的父母》

文/巴雷.迪.寇克侯蒙 |2021.09.19
1610觀看次
字級
成年,並不代表已經是成熟的大人。人類的成長並不是直線連續的,而是如四季更迭般的循環。成為大人,是受到地球生命法則的支配,開始一段找尋自我存在意義、不斷地成長、成熟,直到生命消逝為止的過程。圖/文經社提供

文/巴雷.迪.寇克侯蒙

隨著成長,我們忘卻了關於小孩的祕密,其實,他原本就是個完整個體;也忘卻了他可以活出整個世界,活在一個萬物都和平共處的天堂花園裡,不會因反思、評判和譴責而癱瘓。—榮格

成年,並不代表已經是成熟的大人。人類的成長並不是直線連續的,而是如四季更迭般的循環。成為大人,是受到地球生命法則的支配,開始一段找尋自我存在意義、不斷地成長、成熟,直到生命消逝為止的過程。

如今,西方文明之人在大部分的時間裡,都謹守著「必須幸福」的生活準則。所以,西方人以追求物質上的滿足為主。對很多人來說,成長就是在遵守並實踐一連串生命義務的前提下,盡力讓自己幸福快樂。然而艱難、苦痛、挫敗,這些心理上的挫折,卻沒有被納入追求幸福的基準裡。在這種追求標準規範的前提下,有些「幸福」的人會寄託在過度消費裡面,而其他「不幸福」的人,會執著於對過去的苦痛,無法自拔。

對內在小孩的反思

親子關係毫無疑問是建立在依附關係上。也就是說當孩子有父母陪伴時,便能夠體會到安全感、安慰,以及信心建立的情感連結。而這種依附狀態在人與人之間產生一種既深遠又正面的共鳴,有利於「愛」這樣「至高情感」的循環。

這種親情連結經驗的開端,首先始於小孩那份「對生命深層的渴望、內在力量散發,一種獨特的感性且具有生命力的化身」的親情愛。因此,父母愛的是化身為親情愛的小孩。

不過,這在親子關係中是一種不對等的狀態。過程像是:父母對自己的小孩產生依賴後,子女才開始和自己的父母有所連結。事實上,在弱小又脆弱、嗷嗷待哺的幼兒面前,人類便已習得了父母的職責為何。因此,父母在這方面是學習者,而小孩才是教導者。亨德里克斯和杭特表明:「子女對事情的看法與視野,是父母資訊的來源,並非故意引起紛爭、挑戰權威。而來自子女言語上的,或以其他方式表達出來的批評,對父母來說,就是最佳的訊息來源。因此,只要父母認知到『自己對世界的了解有限』這根本的事實,同時對子女的世界觀持更開放的態度,那麼他們的世界也就能變得更遼闊了。」

接納、合理化自己幼孩的本質,可以帶來一種對內在小孩深層的反思。每個成人的內在小孩所感知到那些在原生家庭系統失靈之處,也正是小孩一直想跟父母和解與改善的部分。儘管對很多人來說,子女「擁有洞察家庭問題」的能力,是位「親情專家」,這種想法令人困惑不解,卻也是不爭的事實。這種專家能力不僅存在於每個家庭裡,也特別會在家族治療過程中展現出來。

失親後會負起責任

我們都知道,失去父母是一種強烈、難過的人生經歷,不過卻對我們的人生意義具有啟發性,是成年後人生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對子女來說,這樣痛失父母的經歷,不管在什麼時候發生,不管有沒有察覺,對我們內在小孩都是一種沉痛的悲悼。

精神醫學家歐文.亞隆(Irvin Yalom)是這樣看待死亡的:「死亡就像是將人帶到另一個更高境界的催化劑,讓他經歷從『對事物本質產生疑問』的狀態,到『對事物本質的存在驚歎』的過程。只要意識到死亡,就能讓我們從日常生活操心的事物上轉移焦點,賦予我們生命一種深刻且強烈的感受,甚至開闢另一種嶄新的視野。」

父母的去世,儘管父母的印象長存於心中,現實生活中理應會將親子關係畫下句點,與以往的經歷道別。失去父母這樣重大的人生事件,打亂了前小孩的人生節奏,進而出現兩條分岔的道路。在其中一條道路上,成人會象徵性地拋棄以往為人子女的習慣,對外在的父母進行哀悼。失親後的他,會負起成為自己父母的責任,來解決自己內心尚存的疑惑或是未完成的願望。

因此,此時若將所有的關注集中在自身的內在小孩上,會是一個讓自己成長,並且完全發展至成熟大人的好時機。

(本文摘自文經社出版《你的父母不是你的父母:透過「內在小孩」心法,重整成人與父母更平和與成熟的親子關係》)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