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祖翔台北報導】遭逢逆境,會寄望旁人如何伸援?在台中花市販售蘭花盆栽的癌母廖妙圓,選擇「自救」,一盆四十多元的利潤,能讓她與兩名殘疾兒有活下去的力量。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創辦人周進華為她感到不捨,請求善心人士及政府幫忙。
廖妙圓有兩名優秀的兒子,大兒子張友綸是總統教育獎得主、輔仁大學心理系首位全盲畢業生,除了視覺障礙,更患有腦癌,記憶力喪失卻沒有放棄讀書、肢體無力仍成為街頭藝人,擅長巴烏、陶、直笛;而小兒子儘管受遺傳性疾病所苦,依然攻讀研究所。
自己也罹癌
仍想辦法賺錢
不少企業及慈善團體,聽聞他們遭遇的困境後,都想要伸出援手,但皆被廖妙圓婉拒,「還撐得了就不想被幫助」,是她的信念,也從未想過自己會有山窮水盡的一天。
大兒子三期腦癌是問題的開端,由於健保不給付化療藥物TEMODAL,一個月口服五天,依身體狀況約要七萬九千元,過去因為有學生保險,只要五萬元。
「先生在二○一七年過世後,公司好心發給退休金二百萬,及遺屬年金每月二萬元,加上花藝工作所得,這筆開銷及生活費勉強過得去」,但畢業後恢復原價,健保給付需要專案審查,受疫情影響,審查也延期,在缺錢的情況下,遲遲等不到藥物。
廖妙圓說:「因為買不起藥,私下改成三個月口服五天,且藥量減少到負擔得起的程度,但孩子出現頭痛副作用,我很擔心」,在藥物不夠時,甚至是靠其他癌友過世後、家長捐藥才熬過去。
政府不給力,廖妙圓第一個念頭只有「繼續掙錢自救」,卻連自己都罹癌,用藥後手關節僵硬、疼痛,「連擰毛巾都很困難」,不能多做花藝及教學工作,僅靠在花市販售盆栽,和每周三為捧場的學生和熟客趕製花卉藝術、為生活多賺一筆七百多元的收入,但近來又檢查出肝靜脈有腫瘤。
怕被貼標籤
因此選擇自救
「我們沒有辦法申請其他補助。」,疫情讓母子的生活更艱難,記者問她是否有過負面念頭?她說,在《人間衛視》的佛法開示中,體悟到活在當下的重要,所以一直有正向的動力,只是孩子的病不能拖,為了孩子她願意放下堅持,請大家買花,或請政府盡速審查。
「被幫助」總有許多顧慮,如被貼上標籤;她和孩子的生活很簡單,除了讀書、工作就是吃美食,「一旦接受大眾捐款,會不會被質疑很窮還吃大餐?但孩子就是抗拒不了吃」,此外,他們常以計程車代步,怕被指指點點,她解釋,從住家到醫院要轉四次車,耗時又花錢,用愛心卡搭短程車反而划算。
日前廖妙圓帶著大兒子,出席周大觀文教基金會舉辦的抗癌圓夢助學金得主會師活動,基金會創辦人周進華指出,受到疫情衝擊,小額捐款減六成,除為圓夢助學金斷炊呼救,會後更四處轉達廖妙圓母子的需求,希望他們能有一個平安團圓的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