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社會觀察】 泉州 魔幻又迷人的城市

文/記者許雪毅、邰曉安 |2021.08.07
1525觀看次
字級
升級改造後的泉州金魚巷。圖/新華社
泉州洛陽橋是由宋代官方主持建造的大型跨海石橋,始建於1053年,至今保存完好。圖/新華社
泉州石獅市蚶江鎮石湖港附近拍攝的灘塗落日美景。圖/新華社
在泉州市德化縣,一窯剛剛燒好的白瓷茶具在出爐前自然降溫。圖/新華社
泉州南安市的九日山,講解員介紹祈風石刻內容。圖/新華社
泉州市鯉城區的中山中路。圖/新華社
泉州天后宮是祭祀海神「媽祖」的場所。圖/新華社
在泉州德化保存最完好的龍窯——月記窯旁,一名工匠手工製作瓷器。圖/新華社

文/記者許雪毅、邰曉安

七百多年前,著名的旅行家馬可波羅用生動的筆觸,描繪泉州這座城市的繁華盛景。當時,刺桐城裡氤氳著香料與藥材的芬芳,閃耀著絲綢與陶瓷的光澤,隱藏著港與城、人與神的諸多「祕密」。

宋元時期,泉州一躍成為國際性港口城市。世界各地的商人、旅行家、傳教者,紛至沓來,見識了「漲海聲中萬國商」的榮景,留下了綿延至今的商業望族,還有中國現存最早的伊斯蘭教寺院——清淨寺。

「文化中國」的坐標中,泉州是一座「活著」的「寶藏」古城。它魔幻又淳樸,喜新不厭舊。

東方第一大港的祕密

泉州真武廟前,一塊石碑,上書「吞海」兩字。「向海而生的泉州人,就有這樣的氣魄。」泉州石獅市博物館館長李國宏說。

中國人面向大海探索世界的過程中,港口城市泉州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卻是宋元時期做得最好的一個。

泉州城西北「九日山祈風石刻」前,李國宏依稀看到一幅頗具儀式感的畫面:當時的「海關」官員、行政「一把手」、皇室代表以及駐軍,齊聚一堂,共同祈禱信風順遂,讓海外貿易商舶往返暢通無阻,並刻石留記。

「領導高度重視,有關部門齊抓共管。」李國宏幽默地把當時的海外貿易比作「泉州一號工程」。

十到十四世紀,世界海洋貿易迎來一個異彩紛呈的繁榮期,被學者們稱為「首個世界體系」。

這其中,泉州以「刺桐」之名崛起,成為與埃及亞歷山大港媲美的「東方第一大港」。

在遊記裡,馬可波羅驚歎:「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雲集這裡,貨物堆積如山……」

在這裡,「海上女神」媽祖給予遠行者精神慰藉;石獅六勝塔的航標指引著貿易者前進的方向。

發達的交通運輸網絡在這裡構建。泉州市申遺辦副主任呂秀家介紹,宋元時期泉州建造了一百多座石橋。當時洛陽橋的造價,今日折合人民幣高達四十多億元。「上上下下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服務海外貿易。」

繁多的商品在這裡交易。香料、藥材等舶來品從泉州港運進來,絲綢、陶瓷等「中國製造」由這裡走向世界。

在瓷都泉州德化的「宋元德化窯展示館」裡,名為「馬可波羅罐」的青白釉罐訴說著橫貫東西方的行旅收穫。

世界的城萬國若比鄰

離它不遠的泰峰瓷坊裡,國家級非遺項目德化瓷燒製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許瑞峰告訴記者,轟動世界的「南海一號」宋代沉船上發現大量德化窯瓷器,其所揭示的「中外貿易史」不斷延續著。

近年來,他從英國、日本等地回購了許氏祖先清朝時製作並外銷的好幾件瓷器。

在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公司建築歷史研究所副所長、泉州申遺文本負責人傅晶看來,從海洋到平原、從城市到山區腹地,泉州有完整的地理資源體系和產運銷鏈條,生產者、消費者、管理者、貿易者等各種社群,構成了一個複合型系統。

「這個系統現在聽起來好像沒什麼特別,但在十至十四世紀是世界上非常先進的。」她說。

在泉州晉江,年逾八十的丁建通,仍在辛勤工作。

泉州是中國著名的民營經濟強市。一九八○年代初,本以務農、捕魚和給戲班子吹嗩吶維持生計的丁建通,籌集人民幣二千元,開起了家庭製鞋作坊。

如今,作為體育品牌361°有限公司創始人的丁建通,和當初「刺激」他創業的安踏集團創始人丁和木及其子丁世忠,他們的故事一起陳列在晉江陳埭回族史館裡。作為陳埭丁氏創業佼佼者,他們有著共同的阿拉伯祖先。

宋元時期,到泉州經商、傳教乃至長期定居的外國人,數以萬計。

「陳埭丁氏,是外來民族和中華民族結合產生的新族群。」陳埭回族史館館長丁清渠說,陳埭丁氏既有阿拉伯人經商天賦,又有晉江人愛拚敢贏的特質。

當時,海外商人和旅人來往泉州,交流的不僅是各地物資、產品與財富,還有彼此的技術與文化。

「泉州的多元、包容、開放,讓它成為一個世界性城市,並且把這一秉性延續下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副館長林瀚說。

泉州歷史上號稱「半城煙火半城仙」,五步一寺,十步一廟。走進開元寺,石柱上的對聯奔來眼底:「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這是南宋理學大師朱熹所撰,他曾長時間在泉州居住、講學。

對聯的書寫者、近代高僧弘一法師,在泉州圓寂。開元寺裡有座「弘一法師紀念館」,講述了弘一法師與泉州結緣十多年的故事。

泉州不僅是中國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還當選首屆「東亞文化之都」;二○○三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全球第一個「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設在泉州。

宋元時期,佛教、伊斯蘭教、印度教、古基督教、摩尼教、猶太教等世界多種宗教在泉州廣泛傳播。泉州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

「在這座特別的城市裡,不同的宗教、文化和諧共存,同時泉州人仍然堅守著自己的信仰、風格。」泉州籍著名當代藝術家蔡國強認為,泉州「開放自在」的精神不僅對泉州本身,而且對大國的文化自信乃至全世界的多元文化交流都很有價值。

「活著」的古城

身邊盡是寶藏

「東塔和西塔有點兒親像(相像)/這條街也是較早的模樣/熙熙攘攘的城南拳頭燒酒/聽一段南音配茶是真享受……」這是「八○後」泉州音樂人蘇世洪的閩南語歌曲〈來去泉州〉,收錄這首歌的專輯《身在此城中》,唱出了大部分泉州人熟悉的古城:老街、古厝,一磚一瓦依然保留著「記憶中的模樣」;戲曲、民俗,一顰一笑代代滋養著泉州人的煙火人生和稟賦性情。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閩南文化發祥地,泉州融合了中原文化、閩越文化、海洋文化等,形成獨具特色的泉州文化。

資深「古城講解員」培訓老師李以健形容泉州是一座「魔幻現實主義之城」:層層疊疊的歷史堆積在這裡,「喜新不厭舊」。

泉州市文旅局文保科副科長李慶軍說,很多專家來泉州,感受最深的是這裡的人對古城的敬畏之心,「無論有形的物質實體,還是無形的精神遺產,都在努力呵護」。

留住城市「根」與「魂」的文化自覺,保護著泉州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文脈,也讓新的建設者選擇了古城保護最難的「3.0」模式。

泉州古城辦項目建設組副組長謝永明介紹,古城保護一般有三種模式:「1.0」模式,拆了重建;「2.0」模式,留房不留人;「3.0」模式,要求「見人、見物、見生活」。

「我們的中山路示範段改造,強調活態保護,不僅政府部門和文物專家認可,老百姓也大力支持。」謝永明說。

「活著」的古城贏得愈來愈多年輕守護者。「八○後」泉州女孩鄭達真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在開元寺附近的小巷,租下一座清朝老厝,開茶館、辦民宿、策畫「美好生活文化周」,一晃11年。

「年輕人一開始總想著逃離,後來才發現,身邊就是一個寶藏城市。」鄭達真認為,泉州是「迷人之城」,它的美不驚豔,卻讓人不知不覺沉醉。

生於1989年的黃躍昆,曾經不喜歡南音,認為它「太老」、「節奏太慢」,如今卻熱中學習這1000年古樂,並策畫主辦了3年「泉州府古城徒步」活動。他說:「泉州的好無法言喻,需要我們切身感受。」

「活著」的古城,面向年輕人,也敞開胸懷擁抱世界。

泉州籍當代藝術家吳達新希望泉州對標馬可波羅生活過的義大利威尼斯,在古文化、古建築、古藝術品保護等方面,做到「極致保守、極致嚴謹、極致開放」,同時要拓展與創新,用國際化語言講好活態傳承的泉州故事。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