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的故事】 黑科技 助力考古大發現

文/記者惠小勇、施雨岑、童芳、王鵬  |2021.08.14
1602觀看次
字級
考古專家在查看三號「祭祀坑」。圖/新華社
五號「祭祀坑」出土的殘缺的金面具。圖/新華社
考古發掘出土的金箔。圖/新華社
5號坑出土的象牙雕。圖/新華社
三星堆遺址祭祀區考古發掘中3號坑出土的銅尊局部。圖/新華社
正在考古發掘的三號「祭祀坑」的局部。圖/新華社

文/記者惠小勇、施雨岑、童芳、王鵬

地處成都平原東北部龍泉山脈西麓的廣漢市,曾有一景點名叫三星伴月堆。後來考古發掘確證「三星伴月」所說的三個相連的土堆,就是三星堆古城的城牆。

這個古蜀文明的寶庫,最早被發現於一九二○年代。廣漢真武村月亮灣一戶村民在自家院前無意間發現了一大堆玉石,隨後流入坊間,「廣漢玉器」名噪一時。

一九八六年,考古工作者在此發現一、二號「祭祀坑」,出土珍貴文物一千七百餘件。青銅大立人、青銅神樹、貼黃金面罩的青銅人頭像……文物之精美、風格之詭譎,超出了人們當時的認知範圍。從此,三星堆名揚天下。

找到神祕的木匣

今年五月新發現的六個「祭祀坑」位於一、二號「祭祀坑」旁。專家認為,目前這八個「祭祀坑」整體構成祭祀區,是古蜀王國專門用來祭祀天地、祖先,祈求國泰民安的場所。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從「祭祀坑」的情況,可以想見約三千年前的祭祀場面該是如何宏大與奢華。

占地僅三點五平方公尺的五號「祭祀坑」一片金光閃閃——考古隊員已從此處清理出多件金器和六十餘枚帶孔圓形黃金飾片、數量眾多的玉質管珠和象牙飾品。經專家初步判斷,這些有規律的金片和玉器與黃金面具形成綴合,推測為古蜀國王舉行盛大祭祀儀式時所用。

「出乎意料的是,此次還出土了一些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青銅器,比如有些青銅尊附著有奇異詭譎的龍或牛的造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遺址工作站站長雷雨說。

在三號「祭祀坑」,記者看到了坑內鋪滿百餘根象牙和上百件青銅器,包括青銅尊、青銅罍及獨具風格的青銅人像、大面具等。

最具神祕色彩的,是考古人員在六號「祭祀坑」發現了一具「木匣」,長約一點五公尺、寬約零點四公尺,內外均塗抹朱砂。它是做什麼用的?它有什麼特別的來歷?考古人員對這個神祕的「木匣」給予了格外關注,在現場反覆討論「開匣」方案。

像「木匣」這樣的未解之謎,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去破解。但是,就目前的階段性成果而言,已經展示了三星堆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以及獨特的技術、藝術和精神信仰。

「本次三星堆考古的新發現,將豐富和深化我們對三星堆文化的認識。」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說。

提升裝備不為炫

已經退休的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陳德安研究員和陳顯丹研究員,站在新的發掘現場,回首當年親歷一、二號「祭祀坑」發掘的往事,感慨萬千。他們告訴記者,當時的發掘現場就是一片田野,田野前面是磚廠,取土燒磚的工人就跟在後面,催著他們趕快發掘。只用兩個月,就把一、二號坑發掘完畢了。

三十五年時光如水,早已換了人間。

如今的發掘現場,被大跨度鋼結構大棚覆蓋,裡面數個通透的玻璃房子將新發現的「祭祀坑」罩住。這個裝滿各類設備的考古「發掘艙」可以控制溫度、溼度,讓人驚歎不已。

工作人員穿著「防護服」在古蜀國祭祀「聖地」開展「野外」考古,彷彿是在封閉的高科技實驗室工作。在「考古艙」旁設有各種應急文物保護實驗室和庫房,各種先進設備一應俱全。

提升裝備的科技含量並不是只為了「炫」。三星堆遺址發掘總領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唐飛告訴記者,在這樣的「考古艙」裡開展發掘工作,不僅能控制發掘現場的溫度、溼度,還能減少工作人員帶入現代的微生物、細菌等。

不僅有科技力量的「加持」,專家「陣容」也堪稱「豪華」。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四川大學等多家科研機構和高校,紛紛加入此次考古發掘工作。在現場忙碌的,是一個包括文物保護技術、體質人類學、動物學、植物學、環境學、冶金學、地質學、化學、材料學等在內的多學科交叉創新研究團隊。

正是這樣的齊心聚力,大家有了許多意想不到的發現,比如古絲綢的「身影」。

「我們在四號『祭祀坑』的黑色灰燼中,提取到肉眼不可見的絲綢製品殘留物,這是非常重要的發現。」唐飛說。

甚至連消防隊員也被邀請參與研究。

三星堆「祭祀坑」的文物大多有燒灼痕跡,考古學家推測這是一種「燎祭」方式,即將青銅器、象牙等祭品燃燒後填埋。這種「燎祭」是在坑外燃燒,還是坑內燃燒?燃燒最高溫度是多少?……這些謎題有待消防隊員和考古學家合作揭曉答案。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李映福說:「此次發掘實現了機制上的創新,多家機構共同參與,形成高水平的發掘團隊,構建了覆蓋面廣闊的多學科交叉研究團隊,實現了考古發掘現場與文物保護研究的無縫銜接。」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