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文集】 與魔鬼打交道 文/林一平 |2021.08.03 語音朗讀 1821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奧地利霍夫堡皇宮 圖/林一平作者繪歌德 圖/林一平作者攝於維也納美術學院 圖/林一平作者繪希特勒 圖/林一平 文/林一平我年少時讀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圖一)的《浮士德》,充滿幻想。歌德創造浮士德,是以「科學王子」洪保德(Friedrich Wilhelm Heinrich 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為原型。浮士德為了學問研究而忘了時間流逝。老之將至,為了能重享青春,將靈魂與魔鬼交換,以換取年輕的肉體。今日我年紀大了,腰痠背痛這類毛病不一而足,若能換取年輕的肉體,豈不妙哉。有人會接受《浮士德》這種魔鬼交易,亦不足為奇。《浮士德》本書讓我聯想到德國作曲家韋伯(Carl Maria Friedrich Ernst von Weber;1786-1826)的代表作《魔彈射手》(Der Freischütz)歌劇,劇中的主角亦是為了想擁有神奇的魔彈和惡魔打交道。歌劇的序曲十分有名,常常在音樂會上作為單獨曲目演奏。而《魔彈射手》又讓我聯想到希特勒(Adolf Hitler;1889-1945;圖二)。1944年8月31日,音樂家艾爾曼朵夫(Karl Elmendorff;1891-1962)指揮德勒斯登國立管弦樂團演出韋伯的《魔彈射手》,隨後希特勒宣布展開所謂的「整體戰爭」,關閉所有的劇場,這是《魔彈射手》在德勒斯登國立管弦樂團的最後演出。《浮士德》與《魔彈射手》都是德國的故事,主角都會和惡魔打交道。我不禁聯想,身為德國人的希特勒是否也和這兩本書的男主角一般,和惡魔打過交道?很多人以為希特勒是德國人,其實他出生於奧地利。1933年希特勒上台,於1938年併吞奧地利,在霍夫堡皇宮(圖三)的陽台宣布德國與奧地利一家親,建立了納粹的獨裁統治。2015年我到霍夫堡皇宮參觀,路途中經過維也納美術學院 (Akademie der bildenden Künste Wien;圖四)。1908年希特勒兩次報考維也納藝術學院,都落榜。十九歲的希特勒只能在維也納做零活和出售臨摹畫餬口。進入維也納美術學院,驚豔內部建築設計後,忍不住讚歎:這才是藝術建築。其建築師是丹麥人翰森(Theophil von Hansen;1813-1891),在維也納主持設計了眾多建築而名聲大噪。1891年翰森逝世於維也納,美術學院的大廳牆壁鑲了一片他的浮雕紀念牌。由翰森的建築,可見維也納美術學院人文素養的深厚。當年希特勒若考上維也納藝術學院,接受該學院薰陶,就會朝藝術領域發展。我的想像,希特勒無緣接受美術教育的薰陶,失望之餘,與魔鬼打交道,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我們應以此為戒,一心向善,遠離魔念。 前一篇文章 【人生風景】 黃昏的雲彩 下一篇文章 【詩】 早點 熱門新聞 01【悅讀人生】 與羊共舞2025.09.0502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禪學與淨土—禪堂的生活與清規 4-42025.09.0503佛大、南華校長 回山禮拜星雲大師 2025.09.0604達拉斯講堂跨宗教午餐會 祝願世界和平2025.09.0505無電照明 阿凡達夜光植物成真2025.09.0506白露養生潤肺防敏 保溼防晒多喝溫水2025.09.0507電動車到底安全嗎?2025.09.0508《僧事百講》英文版套書 叢林常識廣宣國際2025.09.0509葡萄牙纜車脫軌 至少15死2025.09.0510畫廊外牆 壁畫吸睛2025.09.0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我行遲遲】瑞鶴【閃文集】從情書到文學的永恆之花【遇見荷】思念是一瓣輕舟【父母親的話】八十多年前的時事評論【詩】追光者【山村生活】走入一座蟬林 作者其他文章【閃文集】從情書到文學的永恆之花【閃文集】羅蘋的情人【閃文集】黃金杯【閃文集】印刷的奇蹟【閃文集】 貓——披著毛皮的天使【閃文集】 都柏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