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文集】 與魔鬼打交道

文/林一平 |2021.08.03
1785觀看次
字級
奧地利霍夫堡皇宮 圖/林一平
作者繪歌德 圖/林一平
作者攝於維也納美術學院 圖/林一平
作者繪希特勒 圖/林一平

文/林一平

我年少時讀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圖一)的《浮士德》,充滿幻想。歌德創造浮士德,是以「科學王子」洪保德(Friedrich Wilhelm Heinrich 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為原型。浮士德為了學問研究而忘了時間流逝。老之將至,為了能重享青春,將靈魂與魔鬼交換,以換取年輕的肉體。今日我年紀大了,腰痠背痛這類毛病不一而足,若能換取年輕的肉體,豈不妙哉。有人會接受《浮士德》這種魔鬼交易,亦不足為奇。

《浮士德》本書讓我聯想到德國作曲家韋伯(Carl Maria Friedrich Ernst von Weber;1786-1826)的代表作《魔彈射手》(Der Freischütz)歌劇,劇中的主角亦是為了想擁有神奇的魔彈和惡魔打交道。歌劇的序曲十分有名,常常在音樂會上作為單獨曲目演奏。

而《魔彈射手》又讓我聯想到希特勒(Adolf Hitler;1889-1945;圖二)。1944年8月31日,音樂家艾爾曼朵夫(Karl Elmendorff;1891-1962)指揮德勒斯登國立管弦樂團演出韋伯的《魔彈射手》,隨後希特勒宣布展開所謂的「整體戰爭」,關閉所有的劇場,這是《魔彈射手》在德勒斯登國立管弦樂團的最後演出。《浮士德》與《魔彈射手》都是德國的故事,主角都會和惡魔打交道。我不禁聯想,身為德國人的希特勒是否也和這兩本書的男主角一般,和惡魔打過交道?

很多人以為希特勒是德國人,其實他出生於奧地利。1933年希特勒上台,於1938年併吞奧地利,在霍夫堡皇宮(圖三)的陽台宣布德國與奧地利一家親,建立了納粹的獨裁統治。

2015年我到霍夫堡皇宮參觀,路途中經過維也納美術學院 (Akademie der bildenden Künste Wien;圖四)。1908年希特勒兩次報考維也納藝術學院,都落榜。十九歲的希特勒只能在維也納做零活和出售臨摹畫餬口。

進入維也納美術學院,驚豔內部建築設計後,忍不住讚歎:這才是藝術建築。其建築師是丹麥人翰森(Theophil von Hansen;1813-1891),在維也納主持設計了眾多建築而名聲大噪。1891年翰森逝世於維也納,美術學院的大廳牆壁鑲了一片他的浮雕紀念牌。由翰森的建築,可見維也納美術學院人文素養的深厚。當年希特勒若考上維也納藝術學院,接受該學院薰陶,就會朝藝術領域發展。我的想像,希特勒無緣接受美術教育的薰陶,失望之餘,與魔鬼打交道,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我們應以此為戒,一心向善,遠離魔念。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