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滌姬
唐朝詩人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谿)生,又號樊南生。他有一首極富禪意,文學筆法十分嚴謹的詩作,被收在《唐詩三百首》中,詩題為〈北青蘿〉:
殘陽西入崦,茅屋訪孤僧,
落葉人何在,寒雲路幾層。
獨敲初夜磬,閒倚一枝藤,
世界微塵裡,吾寧愛與憎。
首句「殘陽西入崦」點出時間,次句「茅屋訪孤僧」則說明地點。傳說「崦」為每日太陽所落入的山,如南北朝王僧孺〈懺悔禮佛文〉中用「東槫纔吐,西崦已仄」,來描述時光飛逝。
首聯表達詩人發現是日將過,當勤精進,走上尋師訪道的路途。次聯「落葉人何在,寒雲路幾層」,描述詩人獨自走在鋪滿落葉的山間,耳聞瑟瑟落葉聲,卻不知人在何處;雲氣瀰漫山路,寒涼的秋意迎面而來,竟不知雲有多深。這兩句不著痕跡地化用了韋應物的「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及賈島的「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十個字就將沿途所見、所聞、所感描繪出來,足見筆法的高明。
第三聯「獨敲初夜磬,閒倚一枝藤」的「獨敲」與「一枝」,呼應第二句的「孤僧」;「初夜」呼應首句的「殘陽」。「磬」是佛門重要法器,能引導人提起正念。明朝道濟法師便是聞磬聲而開悟。磬聲敲散詩人如葛藤般纏繞不休的煩擾,得到「閒倚一枝藤」的平穩淡然。
第三聯看似白話,卻藏了一道謎:「詩人見到孤僧了嗎?」如果見到了,那麼第三句的「人何在」做何解?如果沒見到,「敲磬、倚藤」的是誰?是李商隱自己嗎?還是詩人憑空想像出的音聲與畫面?但無論見或沒見到孤僧,李商隱確實見到了自性的「佛、法、僧」三寶,所以寫出「世界微塵裡,吾寧愛與憎」的禪心禪語。
《楞嚴經》:「世為遷流,界為方位。」「世界」一詞,在佛門指眾生居住之所依處。「微塵」是形容極細微的物質。處在這樣「至大無外,至小無內」的時空,李商隱生起「吾寧愛與憎」的感悟。禪宗三祖僧璨大師〈信心銘〉:「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李商隱返觀自心,放下揀擇、憎愛,一念間契入禪法,心境曉暢而閒適。
詩題「北青蘿」的「青蘿」,為一種攀生在石崖的植物。江淹〈江上之山賦〉首句「掛青蘿兮萬仞」,此處「青蘿」代指為「山」,所以「北青蘿」是指山的北面。也有人認為「北青蘿」是地名,在河南王屋山。《五燈會元‧卷二》記載唐朝南陽慧忠國師上堂開示:「青蘿夤緣,直上寒松之頂;白雲淡泊,出沒太虛之中。萬法本閒而人自鬧。」而「北」除了指方位,也有「違反」的意思,詩人以「北青蘿」為題,既指所訪孤僧的茅屋在山北,也隱含他不會如青蘿一般夤緣攀附,而是調伏自心,放下愛憎,體悟「萬法本閒而人自鬧」的禪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