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瑣談 】古代入學一環 采芹、采藻、采茆

文/宋滌姬  |2021.05.18
2407觀看次
字級
古代入學儀式,以摘採「芹、藻、茆」禮敬先聖先師,寓意深遠。圖/胡嘉蕙

文/宋滌姬

《禮記學記》記載:「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鄭玄注:「『祭菜』,禮先聖先師。『菜』,謂芹、藻之屬。芹音勤。藻音早。」說明了古代入學時,學子要去採摘芹、藻之類的水菜,作為禮敬先聖先師的「祭菜」。「芹、藻」與「勤、早」同音,藉此提醒學子們「學海無涯,唯勤是岸」,必須「及早立下勤學之志」。因為「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五代‧陶淵明〈雜詩〉)

除了「芹、藻」,在《詩經‧泮水》的敘述,還採摘「茆」。「茆」音「卯」,將「芹(勤)、藻(早)、茆(卯)」合在一起,隱含一句叮嚀:「清早卯時(上午五點到七點)前,就要處理完雜事,端身正坐,勤學聖賢文化道統。」此外,「茆」又名「蓴」菜,「蓴」音「純」,期勉學子屏除雜念,用單純的心性,專心向學。

入學儀式的「采芹、采藻、采茆」,除諧音所含的寓意,北宋名臣陸佃另有精闢的見解。《埤雅‧卷十七》:「芹取有香,藻取有文,茆取有味。蓋士之於學也,攬其芳臭而至,則采芹之譬也。既至矣,於是學文,則采藻之譬也。及其久也,知道之味,又嗜而學焉,則采茆之譬也。」

陸佃將「采芹、采藻、采茆」視為學習的三個階段。初階段的「芹取有香」,除了沉浸書香,勤勉向學,還包含親近良師益友,獲得「如入芝蘭之室」的薰習之效。學識基礎穩固後,開始習寫文章,並且精益求精,藻飾文彩,也就是「藻取有文」。

到了「茆取有味」的階段,就不只於多聞薰習和雕琢華藻,而著重在體會「微言大意」。孟子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向內尋求本心,與經典相互印證,漸漸覺出「道味」。而「道味」愈探索愈感所學不足,所以「又嗜而學焉」。

王國維《人間詞話》:「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這三境界與「采芹、采藻、采茆」的學習三階段,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采芹」階段時,必須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可不就是「望盡天涯路」?「采藻」時要不斷突破瓶頸,常常為得佳句,苦吟思索。明朝朱承爵《存餘堂詩話》:「古人如孟浩然眉毛盡落,裴祐袖手衣袖至穿,王維走入醋甕,皆苦吟之驗也。」為完成傳世之作,費盡心血,即使「衣帶漸寬」,也甘之如飴。

尋過了千山萬水,不辭身形憔悴,到了第三階段,著重在向內求取,要「回首」,要「求放心」,更要將所學「去蕪存菁」,向著「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方向邁進,達成孔子所說:「吾道一以貫之」。

然而學習的基礎,還是奠基於生活。所以古代入學儀式,先讓學子們勞動身體,辨認植物,採摘「芹、藻、茆」等水菜來禮先聖先師,開啟「親師友,習禮儀」的第一堂課。將教育落實在生活細節當中,用道統文化來涵養生命,這是「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的另番深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