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嘉敏
以前當童子軍時,常把「日行一善」當作例行公事。隨著歲月荏苒,對於「日行一善」也有了新做法及新想法。
我以前是「日行一善」的忠實愛好者,每天提醒自己要做一件好事,於是會在經過便利商店時捐個零錢,有時一忙忘了去捐錢,還會小小懊悔一下。但這樣的行善,其實很刻意,我把「行善」當成了「工作」。
漸漸地,我發現做善事的機會很多,不光可以在便利商店捐錢。一出家門,坐電梯時,隨時可以幫忙按樓層或開關門;在外時,有人在發傳單,可以幫忙拿一下,好讓對方早點結束工作;坐大眾運輸工具時,看到有需要的人就讓位給他。因此,做善事的機會俯拾皆是啊!
後來,我逐漸體會到佛家所謂的「隨喜」。隨喜,是要對自己或他人的善行、善果,心生歡喜。我做了一件小善事,對別人有幫助,別人開心,自己也歡喜;而不是為了忘記做而心生懊悔,更不是把善行當「例行公事」,這樣就難以升起歡喜心。
就這樣,從「日行一善」到「隨喜」,從「童子軍」到「大人」,善事跟著多元化,善心也更加深化。行善不只幫助了別人,更幫助自己成長,這才是最好的報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