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大師舍利塔 圖/洪少霖
文/洪少霖
「塔」,源自佛教,象徵圓滿,同時有著祈求與安寧的意涵。疊石向上,如向上蒼禱告,它們往往十分牢固,蘊含了許多信仰的虔誠。
清源山位於福建泉州古城之北,又名「北山」。山中自古存在一些石塔,我一次次與它們相遇,一次次有意、無意間邀它們駐入心扉,從而內心有古風彌漫!
在清源洞下方「第一洞天」山門下約百公尺處,有三座石塔,塔高約二‧五公尺,塔頂有圓柱及葫蘆,實心,中有佛龕,內壁正面雕有佛像。其始建年代不詳,部分構件已顯古舊,大部分於二○○○年重建完成。三座石塔並列,位處林中,林中的光陰似乎流淌得慢了,因而有著更多的寧靜氛圍,以及沉澱、安然。
石塔附近有「神帛爐」,其外形似塔,爐身似金鐘罩,中有券形門洞。下方為圓形,中上方有六角形須彌座,其上高約二公尺。塔剎為葫蘆,爐壁內有宋代刻字,始建年代應為宋代,造型相對較為高大。
沿著神帛爐邊上石階新路前往,約一‧三公里後有百丈坪,又名遵岩。那兒自古以來有一座「鎮風塔」,現存為二○○○年重修之作,除塔頂圓柱為舊物,其他大多為新構。塔身有佛像二十尊,四轉角雕刻有妙音鳥。在那兒,視野開闊,山風徐徐,可望見泉州城東繁華景象。此鎮風塔的作用,大概是鎮住天地之風,特別是颱風,以免其過於狂虐!
弘一大師舍利塔位於彌陀岩西下,建於一九五二年。其塔室內正中有圓形石雕,內置弘一大師舍利子。整體坐東朝西,正面為輝綠岩線雕法師遺像,周邊有「悲欣交集」四字石刻。
站在塔前,可望見泉州城繁華景象,那繁華中同樣有悲有欣,世間千般滋味遍布其中,各人各自品味,唯有如弘一法師般超脫之人,自是旁觀者清。
弘一大師舍利塔之右有千手岩,那兒坐落廣洽、廣淨法師靈骨塔,據記載其塔始建於一九八四年。廣洽法師曾任新加坡佛教總會主席,廣淨法師曾任新加坡佛教總會副主席,兩位皆為當代名僧。
妙月和尚舍利塔,原位於賜恩岩下,後移至岩上東北側。妙月和尚為民國時期泉州地區名僧,其心善,武藝高超、醫術高明,號稱「鐵羅漢」,曾主持崇福寺,創建及振興多座寺院。妙月和尚舍利塔配有蓮瓣座,塔身球式帶瓜棱狀。正面有二龕,上龕內有佛像雕刻。其生前,無數人念著他的好;過世後,泉州民間依然流傳著不少關於他的傳說。
清源山中的新塔、舊塔,全部是石雕材質,數量不多,然而塔內有知名人物的舍利、靈骨,顯之罕見。
古塔歷史,較難以考證,正因如此,更給予人神祕、悠遠之感,流露莊重與滄桑的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