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毛蔚領
為了居所是海砂屋,被迫搬家,於是將塵封多年的書信、相簿、書籍等來個大清倉。不意發現四十年前留下的一些試題卷。與今日從試題光碟取材,電腦打字完稿再印刷的過程截然不同。
當年是用刻鋼板方式製作試卷,教務處有專人負責刻寫教師送來的月考、期考試題。而我係私人給學生加考的試卷,就不宜勞煩他人。只需向學校申請筆尖如針般的鋼板筆,及中間鑲嵌鋼板的長方形木板,鋪上藍色的蠟紙即可。記得是利百代的品牌,大小如B4紙張,周邊列有數字,似電腦上的尺規,然後將試題分選擇、解釋、翻譯、默書、問答諸項目,一題一題刻寫在蠟紙上。字跡得工整清楚,不得塗改,免得畫面難看,所以下筆時必小心翼翼。
刻一份試卷基本上得用掉二、三張蠟紙,刻寫時間以小時做單位。刻完試卷,整個右手中指第一指節紅腫疼痛不堪,且手上沾染藍色難聞的蠟油味,而鋼板筆在鋼板上發出的撞擊聲是非常單調刺耳的。猶記夏天因刻鋼板而大汗淋漓,雖有電風扇吹拂,冬天則雙手冰冷僵硬;但樂此不疲的原因,是為了加強學生的學習效果,必須三不五時測驗他們,以便在大學考試時能有好的成績,自然把刻鋼板寫試題卷這檔事當做必達使命。
然後交給工友去印,記得蠟紙附在一個有油墨的滾筒上去印刷,印完蠟紙也就報廢了。不像現在電腦排版,可臨時更動內容,並且印刷完底稿仍可保留在電腦裡或隨身碟中。
而刻鋼板的另一說詞意義即無良學生會在考試前,把課本上的內容事先用原子筆寫在木製的課桌上,以利作弊,我們便謔稱「刻鋼板」。
凝視著用生命力刻出來的古董試題卷,想起投入在蠟紙叢中的青春歲月,可說是無怨無悔地付出,也慶幸一路走來,沒有辜負導師對我的期許,做一名認真負責的文化傳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