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十七世紀台灣被冠予「福爾摩沙」這個稱號開始,強權的西方國家陸續進入台灣這塊美麗的島嶼。除了軍隊進駐,半官方商務公司在台灣開設貿易處,西方傳教士也陸續抵達,從事傳教工作。這些傳教士除了傳教之外,也為台灣的教育做出些許貢獻,在北部,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牛津學堂」的設立。
圖/黃逸稜
文/黃逸稜
當十七世紀台灣被冠予「福爾摩沙」這個稱號開始,強權的西方國家陸續進入台灣這塊美麗的島嶼。除了軍隊進駐,半官方商務公司在台灣開設貿易處,西方傳教士也陸續抵達,從事傳教工作。這些傳教士除了傳教之外,也為台灣的教育做出些許貢獻,在北部,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牛津學堂」的設立。
牛津學堂位於淡水,是北台灣第一所學院。創辦人馬偕博士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他不僅是傳教士,也是一位醫師,在台灣設立診所為人治病。「滬尾偕醫館」就是他親自設計成立的診所。在教育方面,他向加拿大牛津郡的鄉親募款興建學堂,並於一八八二年啟用,為感謝家鄉,於是將學堂命名為「牛津學堂」。與偕醫館一樣,牛津學堂融合了東西方的建築風格。學堂有四合院的格局、拱型窗、紅瓦斜屋頂,屋脊上還有中國塔的裝飾,建材使用清水磚和閩南瓦,非常有特色,被列為國定古蹟。
牛津學堂是台灣神學院、淡江中學與真理大學的前身,當時是培訓傳教、醫療及教育人員的學校。如今位在真理大學內的牛津學堂,被稱為「理學堂大書院」。而緊鄰的淡江中學則是一九一四年所創辦,古老的校園也有幾處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如八角塔、淡水女學堂、婦學堂及馬偕墓園等等。走在這兩間古意盎然的校園裡,特別具有異國風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