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歷史】輕便車

文/鄧榮坤 |2021.06.24
1889觀看次
字級
昔日的大溪輕便車。(翻攝自呂廣志珍藏老照片) 圖/鄧榮坤

文/鄧榮坤

如果有人說,桃園至大溪,往角板山的道路,曾經有輕便車呼嘯而過,相信不會有很多人知道。

筆者過去曾為了蒐集大溪的文史,而在這塊有山有水的大溪持續待了四年,在濃郁的地方風情中,首次聽聞輕便車的驚喜,至今仍在心頭漾盪著。

大溪位於桃園市的東南方,是台灣發展經濟的重要交集點。一八六三年,天津條約修訂後,淡水增列為通商口岸,而大溪是淡水河系最上游的河港,亦是當時台灣最內陸的港口,一度成為桃竹苗地區農產品與日用品的轉運站。

台灣巡撫劉銘傳積極朝內部發展,而在大溪設立了撫墾局、樟腦總局、番市局,大溪逐漸成為貨品集散地,吸引許多人在此設置洋行、商行;而離大溪老城區不遠的溪洲,也曾經因為河運的興盛而擁有一段輝煌歷史,當年留下來的許多故事,至今仍為人所津津樂道。

約訪年近八十歲的呂廣志先生時,驟雨過境,刷洗了大地的酷熱,而透過他的記憶與珍藏的老照片,於茶香中,逐漸描繪出曾經在這塊土地上扮演舉足輕重角色的輕便車,也看見了大嵙崁河港水運逐漸被取代的滄桑歲月。

當時的大漢溪水域寬闊且深,可以行船,直接通往淡水港埠,一度是物資集散地。

大溪碼頭集散的物資都靠挑夫肩挑或牛車運送,「桃崁輕便鐵道公司」成立後,從桃園至大溪間鋪設輕便車道,適時解決了兩地之間的物資集散,打通了大溪對外交通的血脈。

一九○三年,當時的大嵙崁區長呂建邦等人合夥創設桃崁輕便鐵道株式會社,並且在大溪鋪設了一條長達十四‧三公里、從桃園至栗子園的輕便車道。

日據時期,增設了桃園至大溪間的副線,之後為開採與運輸需要,又將軌道延伸至角板山,全長二十二‧八二公里,順利將茶葉、樟腦、木材、竹筍及煤產等物運輸至桃園,銜接縱貫鐵路,再運往全省各地。

行駛於輕便軌道上的車廂,類似煤礦場上的台車,用人力推押行進,在平地上行駛的速度約每小時十六公里,有煞車裝置以減速。民國四十二年,隨著大漢溪的淤塞與河運的沒落,大溪至角板山的輕便車鐵軌先被拆除廢棄,不久,大溪至桃園線也被拆除了。

呂廣志記憶最深的是六月二十四日大溪觀聖帝君誕辰遊街活動,他曾花了五毛錢坐輕便車到大溪,全程約五公里;當時的輕便道以運送煤炭為主,是用竹子編織如畚箕狀的竹簍,而五毛錢在當時不是小數目。

呂廣志先生說,輕便車的速率每小時約十公里,下坡時可達十六公里,車上置有制動器,在急坡處可以煞車。

那時候的輕便車仍以人力為主,必須沿著鐵軌一路前往推著跑,途中遇到上陡坡時,車伕力量不夠,大家得先下車走一段路。小時候,經常偷偷踩在輕便車的邊邊鐵架上,隨著車子的搖晃與震動,腳會麻麻的。

說著說著,呂廣志嘴角不自覺浮出笑容。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