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拜登日前發布命令,擴大前總統川普的美國對中國大陸公司的投資禁令,將原有的四十八家增加為五十九家。範圍包括國防、物料及監控技術等行業。不但美國企業禁止與名單上的陸企合作、投資,美國民眾也禁止購買名單上的股票;拜登顯然延續川普對中國大陸的強硬政策,有過之而無不及。
白宮資深官員坦承,拜登的清單範圍比過去更廣,且未來很可能會將更多企業納入新的行政命令清單中,目的是為了強化與中國大陸的競爭。而美國貿易談判代表戴琪指出,美國與中國大陸的經貿關係,仍存在非常大的挑戰。
為爭奪科技主導權,美中之間已逐漸形成二元對立態勢,台灣的產業布局遭逢了相當大的挑戰。目前政府的態度很明顯是選擇加入美國的一方,並盡可能排除大陸。
從台灣產業與大陸的分工以及對大陸市場倚賴的程度來看,要求台商企業進行產能移轉,並非易事,對資源不足的中小型企業來說,尤其困難,畢竟許多台商與大陸的供應鏈有相當需求;何況大陸為因應國際環境惡化,發展出「內循環+新基建」的戰略,釋放出可觀的商機,值得台商耕耘。部分台商可轉向主攻大陸的內需市場,建立在地化的產銷鏈,減少生產與運輸成本外、迅速獲取市場資訊。
可見並非所有台商都要選擇「去中化」,依產業的條件,台灣產業可以分為三大類型:分別是:一,對大陸市場倚賴度低甚至可以不必依賴大陸市場者,是可以選擇與國際合作的產業,這類產業應該以拓展全球市場為目標;二,仍須依賴大陸市場且台商具有優勢的產業,這類產業除了繼續維繫技術與品質優勢之外,也須提防陸方在供應鏈上的積極取代動作,並尋求布局大陸以外市場的可能;三,以大陸為主要市場的產業,這類產業應該努力融入大陸市場、提升在地化的能量。
美中對抗加上新冠疫情的衝擊,全球經貿態勢疫後必出現大洗牌,台商超前部署的三大考量是市場、技術與生產基地。從這三個因素思考: 有沒有能力以及有沒有必要同時加入兩套供應鏈體系的運作,也就是針對美國和大陸的市場,分別設立生產據點、零組件的採購有不同的來源,甚至產品開發採取不同的技術標準。但要注意的是,多地投資可能增加的營運風險和生產管理的困擾,以及如何建立值得客戶信任的防火牆。
日前美國蘋果公司披露了二○二○年的供貨商名單,在二百家供應鏈企業中,大陸有五十一家,排名第一,首次超越台灣的四十八家。二○一八年蘋果公司公布這項資料時,陸企的蘋果供應商為四十二家,這次出現了大幅增加。
過去十年來,台灣對蘋果的供貨商家數一直排第一,而在美中經貿、科技競賽大戰方酣之際,蘋果基於成本考量與技術需求,並沒有減少對中國大陸供貨商的採購與合作,甚至還提高了對中國大陸的依賴,這一點值得政府與產業仔細思考。
台灣的產業該如何在美中大戰下的格局發展,不宜一概而論,政府也不應做出刻意引導產業偏廢一方的產業政策,甚至要求台商在美中之間進行一刀切的選擇,而應按各自的條件與產業環境,做出更細膩妥當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