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像藝術工作者】 周雪蓉 以真誠心對待手藝 文/記者周穎 |2021.05.23 語音朗讀 301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周雪蓉(右後)和丈夫劉震(左後)在蠟像《親家》前合影,這組作品是以夫妻倆各自的父親為原型創作的。圖/新華社 周雪蓉為中國大陸「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蠟像整理稻穗道具。圖/新華社調整蠟像作品《攝影師》的服裝。圖/新華社 周雪蓉調整粵劇人物蠟像的服飾。圖/新華社遊客在帷幕開啦蠟像館參觀。圖/新華社在大象東方蠟像藝術公司,工作人員細心為蠟像植毛髮。圖/新華社《老外婆》作品是以周雪蓉外婆為原型創作的。圖/新華社 文/記者周穎大戲台前,「老廣們」圍坐桌前,一邊品嘗粵式點心一邊欣賞粵劇;一片金燦燦的稻田中間,「袁隆平」爺爺專注地端詳著手中的稻穗……走進位於廣州塔下的「帷幕開啦」蠟像藝術館,穿梭在近現代時空中,許多親切的場景、熟悉的人物就以這樣的方式不期而遇了。今年四十七歲的周雪蓉,是一名蠟像藝術工作者,她以純真的情感、精湛的技藝,創造出「神似真人」的蠟像作品,贏得業內外的讚歎,被稱作中國版「杜莎夫人」。「收一收,要閉館了。」著急的催促聲從不遠處透過來,周雪蓉立即起身迎了上去。只見,一名保全人員衝著兩位正坐著下象棋的老人喊道,「別下了,我們要下班了!」然而,兩位老人卻始終無動於衷,似乎完全沉浸在棋藝的世界。一旁的周雪蓉忍俊不禁,連忙解釋,「假的假的,這是蠟像!」保全人員將信將疑,拍了拍老人的肩,又揉了揉眼睛再三確認,才回過神來連連說著:不可思議,太像了!這有趣的一幕發生在二○一九年的深圳文博會。讓保全人員「信以為真」的兩位老人,正是周雪蓉以自己的父親和丈夫的父親為原型,創作的蠟像作品。製作功力以假亂真類似「以假亂真」的事不止一樁。去年周雪蓉挑戰了一項新任務。湖南衛視《巧手神探》欄目組得知她的才藝後,給她發來私信,「有沒有興趣帶著蠟像來演播廳,讓明星『偵探』現場甄別人物真假。」自信於多年來練就的手藝,沒有太多猶豫,周雪蓉便帶著自己的作品《攝影師》出發了。攝影師的原型是丈夫公司的職員,一名攝影發燒友。那天,「他」以一身休閒的打扮亮相演播廳,身穿牛仔褲,背著雙肩包,雙手端著相機,歪著頭、瞇著眼睛,專注地拍照。雖近在咫尺,在場的楊穎、肖央、杜海濤等一眾明星嘉賓始終沒發現這是個假人攝影師。「放大看細節,連毛孔和血管都能看到。尤其是額頭上的幾顆痘痘,完全就是熬夜『爆肝』後的我啊,更別提眼角的皺紋、鼻旁的法令紋了,簡直和真人一模一樣。」有觀眾在節目留言中發出如此驚歎。「這對我是最好的鼓勵。」周雪蓉笑笑說,蠟像是寫實的藝術,繞口令般的真假猜測,恰是對她手藝的肯定。目前,蠟像在中國大陸還是一門冷門的藝術,沒有院校開設專門的專業課程。完成一尊蠟像也沒有統一的標準,一般的要花三個月時間,難度大的一年半載也有可能。在周雪蓉眼裡,讓創作對象認可就是標準。做了這麼多年,無論是為明星、科學家、畫家、農民、工人創作,她始終恪守這一原則。「每天與蠟像打交道,哪個人物令你印象最為深刻?」記者問。周雪蓉說,最難忘還是歷時十八個月才完成的作品《藝術家》,「那是來自業界的肯定,對我而言意義非凡。」中國大陸超寫實畫家冷軍是周雪蓉心中的一座藝術豐碑,其代表畫作之一《小姜》以高清相機拍攝般寫實,細膩還原了少女小姜的形象神態,讓人難以相信這竟來源於真人創作。在蠟像創作得到冷軍本人授權後,周雪蓉拿出「近乎苛責」到完美主義的創作態度。她從廣東跑到冷軍在武漢的工作室,拍攝了上百張人物肖像,仔細揣摩工作和生活中冷軍的不同狀態、細微變化。冷軍的髮質、髮色特殊,難以找到合適的仿製材料。她等了兩個月,收集到冷軍本人的頭髮才開始創作。「要把頭髮分為幾十個區,分區剪、分區收集包裝。後期再將這數萬根頭髮,按特徵、分區域,一根根手工植入頭部模具中。」周雪蓉說,沒有耐心和細緻,做不了這件事。前期素材收集好了,周雪蓉把自己泡在了工作室。有時她端詳著泥稿出神,卻好幾天也不動手,有時卻又迅速地做出微調。十八個月後,當冷軍本人看到那個手執畫筆、眉頭微蹙、專注又略帶憂思的蠟像「自己」,忍不住說,「天啊,傑作!」光頭還有髮根觸感「怎麼光頭還會有髮根的觸感?」在周雪蓉位於廣東中山的蠟像創作基地,也會迎來一些參觀者。當有觀眾無意中摸到蠟像的光頭時,總會發出這樣的疑惑。沒人會想到,這是創作者坐在桌前,花十多天時間,一針一針,將上萬根頭髮植入頭部模型,又將植好的頭髮全部剃掉後,所呈現出來的效果。「要做好這份工作,不需要太多深奧的理論。最重要的是耐心勞作,用心積累。」她說。採集人物資料、3D建模、創作泥稿、矽膠製模、上色化妝、植髮植眉植眼睫毛、再次補妝、穿服裝……一尊完整的蠟像創作,往往要經歷十幾道大大小小的工序。隨著時代的進步,製模、噴槍上色等技術已解放部分人力,但泥塑、繪畫等關鍵步驟,依然要靠人的手藝來打磨。而這又恰恰是區分蠟像藝術水準的關鍵。對生活愈體會理解作品愈能深入人心時光退回到二○○○年初,那時杜莎夫人蠟像館還未進駐中國內地,人們對蠟像藝術並沒有太多認知。哪個博物館裡有幾尊蠟像模型還原某個場景,在當時已是領風氣之先的創舉了。儘管有美術功底,但在她剛入行的時候,如何做蠟像,是沒有師傅教的:買一張門票,到深圳世界之窗,看到展出的一尊毛利人蠟像,這便是「課本」了;和丈夫守在蠟燭廠內,「偷師」工人怎麼給蠟塑形、上色,這便是「學藝」了。她每天所做的,就是和丈夫一起試驗、試驗、再試驗,從一次次失敗中學經驗。「後來,我又專門跑到北京學習影視化妝,能有所借鑒,但蠟像又不是簡單的化妝,還涉及很多特殊情況需要處理。現在蠟像製作普遍用矽膠做材料,過去用蠟做像,把握不好溫度,蠟像很容易變形。上色也有講究。要想進步,還是得靠自己多看、多試、多練、多領悟。」為時代塑像有價值如今已有七十個年輕人加入她的團隊。對徒弟們,她總是鼓勵表揚。她說,這些孩子基礎好,見識廣,起點也高,手藝不能荒廢了。只要她在工作室,二話不說,也要幫著指點。周雪蓉更勝一籌的地方在於,對於塑像的人物身分拿捏到位。「明星出現在大眾視野中,通常是上妝後的形象。因此,在創作中,需要還原這份『完美』與細膩。相反,農村老太太,臉部太過完美無瑕反而不真實。恰恰是加了老年斑、皺紋這些細節,才能讓她親切具體。」入行二十年,近幾年,周雪蓉喜歡將自己創作過的蠟像作品拿出來再創作。「藝術的境界是無限的。當你對生活的理解更豐盈時,回過頭來看作品,總覺得它還能再深入、再提高。」她說。每逢周末,「帷幕開啦」蠟像藝術館總能吸引不少遊客前來打卡。「帷幕開啦」是周雪蓉創立的蠟像品牌。製作「世界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蠟像時,她堅持向袁隆平本人「求」一身舊衣服,只為真人穿過後的衣服帶著自然的褶皺和人的氣息,讓蠟像人物更具神韻。一九八六年版《西遊記》的導演楊潔女士不幸過世後,周雪蓉照著她本人的照片,創作了蠟像「楊潔」,讓一代人民藝術家的形象留駐人間。她也用蠟像記錄時代,作品取材於各行各業:退伍老兵、藝術家、太空人、粵劇演員……良性競爭刺激進步「帷幕開啦」蠟像館品牌的社會影響力愈來愈大,引起了英國杜莎夫人蠟像館的關注。英國杜莎夫人蠟像館製作總監曾兩度訪問周雪蓉的創作基地,對方驚歎於中國蠟像製作的精湛技藝,開玩笑說,「你們在中國是佼佼者,下一步面向世界,我們就成競爭對手了。」面對同行試探性的詢問,周雪蓉謙虛謹慎地回答,我們致力於打造自己的民族品牌蠟像館,希望用蠟像凸顯自身文化特點與民族特色。與你們主打名人蠟像的模式,是差異化的良性競爭。這能讓我們共同進步。如今,「帷幕開啦」蠟像館已進駐廈門、麗江、長沙、大連、廣州、拉薩、馬來西亞等國內外多地。這離她的夢想也更近了——用蠟像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下一個最想創作的人物是誰?」面對記者提問,周雪蓉笑著說,「你們能聯繫上鍾南山院士嗎?抗擊新冠病毒疫情,他逆行武漢,敢醫敢言,這份時代貢獻值得銘記。」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老師錢鍾書稱讚他 帶著音韻和節奏的鐐銬跳舞 下一篇文章 【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 唯有實踐方不辜負真理 熱門新聞 01佛光會啟動救災SOP 逾千人馳援光復2025.09.2702基隆潮藝術 18公尺光獸現身2025.09.2803佛光人愛心接力 挺進泥濘第一線2025.09.2804依舊青山入眼來2025.09.2805南韓氣候正義示威 臥地抗議2025.09.2806台灣最美風景 鏟子超人湧入光復送暖2025.09.2707伊拉克通訊展 機器人搶鏡2025.09.2708明年最低工資 漲至29500元 2025.09.2709【海闊天空】一窺雲的故鄉 武界祕境之旅2025.09.2710新馬寺校園佛學會考 6校逾4千學生參與2025.09.29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文學音樂人】單丹的文學歌詞人生【東台髮繡傳承人】陳伯余 從傳承中走向未來【大豐瓷刻傳承人】陳銀付 一事做極致不枉此生【網路講書人】趙健 讓更多人愛上閱讀【「搭伙兒CHAOS」主理人】馮欣雨 菜市書屋做文化平台【杭錦後旗愛心志願者協會創辦人】高保雲 平凡善舉造就大愛 作者其他文章【微文創大翻轉】廣州荔灣 以綉花功夫保護名城【天使媽媽】 李蘭 花25年 幫2000名兒童找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