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像藝術工作者】 周雪蓉 以真誠心對待手藝

文/記者周穎 |2021.05.23
2675觀看次
字級
周雪蓉(右後)和丈夫劉震(左後)在蠟像《親家》前合影,這組作品是以夫妻倆各自的父親為原型創作的。圖/新華社
周雪蓉為中國大陸「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蠟像整理稻穗道具。圖/新華社
調整蠟像作品《攝影師》的服裝。圖/新華社
周雪蓉調整粵劇人物蠟像的服飾。圖/新華社
遊客在帷幕開啦蠟像館參觀。圖/新華社
在大象東方蠟像藝術公司,工作人員細心為蠟像植毛髮。圖/新華社
《老外婆》作品是以周雪蓉外婆為原型創作的。圖/新華社

文/記者周穎

大戲台前,「老廣們」圍坐桌前,一邊品嘗粵式點心一邊欣賞粵劇;一片金燦燦的稻田中間,「袁隆平」爺爺專注地端詳著手中的稻穗……走進位於廣州塔下的「帷幕開啦」蠟像藝術館,穿梭在近現代時空中,許多親切的場景、熟悉的人物就以這樣的方式不期而遇了。

今年四十七歲的周雪蓉,是一名蠟像藝術工作者,她以純真的情感、精湛的技藝,創造出「神似真人」的蠟像作品,贏得業內外的讚歎,被稱作中國版「杜莎夫人」。

「收一收,要閉館了。」著急的催促聲從不遠處透過來,周雪蓉立即起身迎了上去。只見,一名保全人員衝著兩位正坐著下象棋的老人喊道,「別下了,我們要下班了!」然而,兩位老人卻始終無動於衷,似乎完全沉浸在棋藝的世界。一旁的周雪蓉忍俊不禁,連忙解釋,「假的假的,這是蠟像!」保全人員將信將疑,拍了拍老人的肩,又揉了揉眼睛再三確認,才回過神來連連說著:不可思議,太像了!

這有趣的一幕發生在二○一九年的深圳文博會。讓保全人員「信以為真」的兩位老人,正是周雪蓉以自己的父親和丈夫的父親為原型,創作的蠟像作品。

製作功力以假亂真

類似「以假亂真」的事不止一樁。去年周雪蓉挑戰了一項新任務。湖南衛視《巧手神探》欄目組得知她的才藝後,給她發來私信,「有沒有興趣帶著蠟像來演播廳,讓明星『偵探』現場甄別人物真假。」

自信於多年來練就的手藝,沒有太多猶豫,周雪蓉便帶著自己的作品《攝影師》出發了。攝影師的原型是丈夫公司的職員,一名攝影發燒友。那天,「他」以一身休閒的打扮亮相演播廳,身穿牛仔褲,背著雙肩包,雙手端著相機,歪著頭、瞇著眼睛,專注地拍照。雖近在咫尺,在場的楊穎、肖央、杜海濤等一眾明星嘉賓始終沒發現這是個假人攝影師。

「放大看細節,連毛孔和血管都能看到。尤其是額頭上的幾顆痘痘,完全就是熬夜『爆肝』後的我啊,更別提眼角的皺紋、鼻旁的法令紋了,簡直和真人一模一樣。」有觀眾在節目留言中發出如此驚歎。

「這對我是最好的鼓勵。」周雪蓉笑笑說,蠟像是寫實的藝術,繞口令般的真假猜測,恰是對她手藝的肯定。

目前,蠟像在中國大陸還是一門冷門的藝術,沒有院校開設專門的專業課程。完成一尊蠟像也沒有統一的標準,一般的要花三個月時間,難度大的一年半載也有可能。在周雪蓉眼裡,讓創作對象認可就是標準。做了這麼多年,無論是為明星、科學家、畫家、農民、工人創作,她始終恪守這一原則。

「每天與蠟像打交道,哪個人物令你印象最為深刻?」記者問。周雪蓉說,最難忘還是歷時十八個月才完成的作品《藝術家》,「那是來自業界的肯定,對我而言意義非凡。」

中國大陸超寫實畫家冷軍是周雪蓉心中的一座藝術豐碑,其代表畫作之一《小姜》以高清相機拍攝般寫實,細膩還原了少女小姜的形象神態,讓人難以相信這竟來源於真人創作。

在蠟像創作得到冷軍本人授權後,周雪蓉拿出「近乎苛責」到完美主義的創作態度。她從廣東跑到冷軍在武漢的工作室,拍攝了上百張人物肖像,仔細揣摩工作和生活中冷軍的不同狀態、細微變化。

冷軍的髮質、髮色特殊,難以找到合適的仿製材料。她等了兩個月,收集到冷軍本人的頭髮才開始創作。「要把頭髮分為幾十個區,分區剪、分區收集包裝。後期再將這數萬根頭髮,按特徵、分區域,一根根手工植入頭部模具中。」周雪蓉說,沒有耐心和細緻,做不了這件事。

前期素材收集好了,周雪蓉把自己泡在了工作室。有時她端詳著泥稿出神,卻好幾天也不動手,有時卻又迅速地做出微調。十八個月後,當冷軍本人看到那個手執畫筆、眉頭微蹙、專注又略帶憂思的蠟像「自己」,忍不住說,「天啊,傑作!」

光頭還有髮根觸感

「怎麼光頭還會有髮根的觸感?」在周雪蓉位於廣東中山的蠟像創作基地,也會迎來一些參觀者。當有觀眾無意中摸到蠟像的光頭時,總會發出這樣的疑惑。

沒人會想到,這是創作者坐在桌前,花十多天時間,一針一針,將上萬根頭髮植入頭部模型,又將植好的頭髮全部剃掉後,所呈現出來的效果。

「要做好這份工作,不需要太多深奧的理論。最重要的是耐心勞作,用心積累。」她說。

採集人物資料、3D建模、創作泥稿、矽膠製模、上色化妝、植髮植眉植眼睫毛、再次補妝、穿服裝……一尊完整的蠟像創作,往往要經歷十幾道大大小小的工序。

隨著時代的進步,製模、噴槍上色等技術已解放部分人力,但泥塑、繪畫等關鍵步驟,依然要靠人的手藝來打磨。而這又恰恰是區分蠟像藝術水準的關鍵。



對生活愈體會理解

作品愈能深入人心

時光退回到二○○○年初,那時杜莎夫人蠟像館還未進駐中國內地,人們對蠟像藝術並沒有太多認知。哪個博物館裡有幾尊蠟像模型還原某個場景,在當時已是領風氣之先的創舉了。

儘管有美術功底,但在她剛入行的時候,如何做蠟像,是沒有師傅教的:買一張門票,到深圳世界之窗,看到展出的一尊毛利人蠟像,這便是「課本」了;和丈夫守在蠟燭廠內,「偷師」工人怎麼給蠟塑形、上色,這便是「學藝」了。她每天所做的,就是和丈夫一起試驗、試驗、再試驗,從一次次失敗中學經驗。

「後來,我又專門跑到北京學習影視化妝,能有所借鑒,但蠟像又不是簡單的化妝,還涉及很多特殊情況需要處理。現在蠟像製作普遍用矽膠做材料,過去用蠟做像,把握不好溫度,蠟像很容易變形。上色也有講究。要想進步,還是得靠自己多看、多試、多練、多領悟。」

為時代塑像有價值

如今已有七十個年輕人加入她的團隊。對徒弟們,她總是鼓勵表揚。她說,這些孩子基礎好,見識廣,起點也高,手藝不能荒廢了。只要她在工作室,二話不說,也要幫著指點。

周雪蓉更勝一籌的地方在於,對於塑像的人物身分拿捏到位。「明星出現在大眾視野中,通常是上妝後的形象。因此,在創作中,需要還原這份『完美』與細膩。相反,農村老太太,臉部太過完美無瑕反而不真實。恰恰是加了老年斑、皺紋這些細節,才能讓她親切具體。」

入行二十年,近幾年,周雪蓉喜歡將自己創作過的蠟像作品拿出來再創作。「藝術的境界是無限的。當你對生活的理解更豐盈時,回過頭來看作品,總覺得它還能再深入、再提高。」她說。

每逢周末,「帷幕開啦」蠟像藝術館總能吸引不少遊客前來打卡。「帷幕開啦」是周雪蓉創立的蠟像品牌。

製作「世界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蠟像時,她堅持向袁隆平本人「求」一身舊衣服,只為真人穿過後的衣服帶著自然的褶皺和人的氣息,讓蠟像人物更具神韻。

一九八六年版《西遊記》的導演楊潔女士不幸過世後,周雪蓉照著她本人的照片,創作了蠟像「楊潔」,讓一代人民藝術家的形象留駐人間。

她也用蠟像記錄時代,作品取材於各行各業:退伍老兵、藝術家、太空人、粵劇演員……

良性競爭刺激進步

「帷幕開啦」蠟像館品牌的社會影響力愈來愈大,引起了英國杜莎夫人蠟像館的關注。英國杜莎夫人蠟像館製作總監曾兩度訪問周雪蓉的創作基地,對方驚歎於中國蠟像製作的精湛技藝,開玩笑說,「你們在中國是佼佼者,下一步面向世界,我們就成競爭對手了。」

面對同行試探性的詢問,周雪蓉謙虛謹慎地回答,我們致力於打造自己的民族品牌蠟像館,希望用蠟像凸顯自身文化特點與民族特色。與你們主打名人蠟像的模式,是差異化的良性競爭。這能讓我們共同進步。

如今,「帷幕開啦」蠟像館已進駐廈門、麗江、長沙、大連、廣州、拉薩、馬來西亞等國內外多地。這離她的夢想也更近了——用蠟像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

「下一個最想創作的人物是誰?」面對記者提問,周雪蓉笑著說,「你們能聯繫上鍾南山院士嗎?抗擊新冠病毒疫情,他逆行武漢,敢醫敢言,這份時代貢獻值得銘記。」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