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素娟
看著惠蓮在大草原上拍的相片,巧笑倩兮,似乎隨時預備起飛。
惠蓮天生是親善大使,即使是初識者,她都在可能範圍內想辦法照應你。所以,她們進行友善耕種教案時,邀我去參加插秧儀式,也在收成時去吃割稻飯;她在寒假揪學生造土窯時,我去和泥土、排磚塊;她烤披薩、做麵包犒賞學生時,我幫忙揉麵沾得一身白;她們種的辣椒,我採了一整箱送回山與大眾結緣。
惠蓮具有某些令人難忘的特質。有次我穿件百元衫,她一見,樂呼:「哎呀!我有件同款的。」撞衫是常事,可是經濟寬裕的她竟也樂孜孜的買地攤貨,這可真有意思!
知道她家道殷實,小半是從她偶爾透露何處買了芭藥園、某地置了房,並在隙頂買下民宿,已著手經營;大半則是從她的臉書,得知她早年在美國有過大莊園,得知她們夫妻足跡遍及歐美、埃及約旦俄羅斯,也在國外著名的內觀中心、禪修中心留下修行的印記。
漸漸了解惠蓮趣味十足時,她已去阿里山經營民宿了!有時不免懊惱未能與她更親近一點;懊惱在她屢邀去無毒芭樂園時,未能放下農務去看一眼;也因拜訪她民宿的計畫不得不戛然而止,而有淡淡的遺憾。
四月最後一次去看她,靈堂上的她依然巧笑倩兮;未曾刻意的回憶竟慢慢浮現:一道去後壁玩印染、到六腳學原始點,也同去溪頭內湖國小聽蛙鳴,到惠中寺大啖蔬食……啊!我們竟曾如此親近過?而因緣一過竟再無交集?
待人無親疏,視物無貴賤,原來妳是真懂得遊戲人間!十萬億程不隔塵,蓮華國裡自有妳的座位,惠蓮,妳慢慢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