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白 最年輕的科技傑出貢獻獲獎者

文/記者周琳、董雪 |2021.05.09
1607觀看次
字級
與同事進行手術機器人研究。圖/新華社
王少白與同事進行模擬手術。圖/新華社

文/記者周琳、董雪

「在大陸,一個骨科醫生要面對大量患者,我希望用醫工結合的技術手段為醫生們提供輔助,提升大陸的骨科診療精準化、個性化水平。」王少白說。

王少白表示,雖然基礎設施等方面與國外還有差距,但是他一回到上海就感受到不管是地方政府良好的營商環境,還是醫療行業對新興技術的支持,都讓他受到很大鼓舞。

海外求學十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麻省總醫院聯合培養的博士學位,他卻果斷放棄年薪百萬元的優渥工作回到中國大陸創業,白手起家成立深耕關節精準診療的科技公司,跟「骨關節」較上了勁……

他就是上海體育學院創新創業學院副院長、上海逸動醫學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王少白。出生於一九八五年,他曾以運動生物力學、骨科醫療和康復領域的一系列產品創新及研發成果獲得二○一九年度上海市青年科技傑出貢獻獎,是當年度最年輕獲獎者。

「骨科手術中,雖然有高精尖的檢測設備,但主要還是依靠醫生的經驗做判斷。」王少白說,「這讓我們產生一個思路,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做新一代骨科診療的標準化評價產品,這樣既能輔助支持大型三甲醫院的醫生,也能把更好的手術方案帶到偏遠地區,提升那裡的診療水平。」

在位於上海市松江區的逸動醫學公司,記者見到了王少白,他兼具學者和創業者的氣質,靦腆內斂的外表難掩創業激情。

求學期間,醫科和工科復合的背景讓王少白敏銳地發現了骨科診療的智能化需求。二○一二年博士畢業後,他沒有像其他同學那樣選擇投行等高薪工作,而是孤身回到家鄉上海,開啓創業之路。那時候,他幾乎沒有下班的概念,為了省下回家路上的一個小時,經常在小小的辦公室裡過夜,做夢都能迸發出一些產品創意。

身體上的苦是小事,精神上的苦更難熬。前三年,公司吸引不到投資,全靠王少白家裡支持的錢撐著。

「會擔心浪費了家裡辛苦攢的錢,蹉跎了時間,甚至會對自己的創業理念產生懷疑。」王少白說,「但只要沒到山窮水盡那一天,我還是會堅持,創業人都是吃過苦、能吃苦的。」

各類檢測儀器和手術機器人擺滿了公司展廳,可以給運動狀態的骨頭拍「電影」。

「關節的很多疾病狀態都體現在運動過程中,但骨科拍片是靜態的,我們因此研發了評價關節動態特徵的設備。」王少白扭動骨關節模型,向記者展示公司的第一款產品,「膝關節運動功能參數檢測儀可以測量膝關節在各類運動狀態下的數據,評估關節的運動功能,為臨床診療提供支持。」

二○一五年,獲得一家大型骨科企業的人民幣二千多萬元投資;二○一九年,第一款產品面向市場銷售,數十位三甲醫院專家認為,將來判斷骨科關節問題會愈來愈多使用到動態檢測設備;二○二一年,在手術機器人領域繼續突破,把各類經典骨關節手術方案「裝」到機器人的「大腦」裡……王少白的創業路曙光初現。

在王少白的創業團隊裡,大多是年輕的技術研發人員,用靦腆內斂、埋頭苦幹來形容他們十分貼切。侯堯是其中一個「九○後」研發人員,二○一七年碩士研究生畢業回國工作時,他毫不猶豫地放棄去大公司的機會,選擇加入王少白的創業團隊。

「我們正在研發關節韌帶重建機器人,很多技術上的創新讓我感到自豪。」侯堯說,在這裡,他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創意,每一款產品都凝聚著自己的努力。

除了在公司,王少白把大多數時間投入到學生教育上。他在上海體育學院開設了生物力學等課程,並擔任創新創業學院副院長。五年間,他指導過的學生已有數百人。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