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芯中科董事長】 胡偉武 競爭從叢林走向森林 文/記者董瑞豐 |2021.05.09 語音朗讀 1649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龍芯是中國大陸生產CPU芯片為數不多的公司,企業掌舵人胡偉武扮演重要角色。圖/新華社新一代龍芯——基於自主指令集架構LoongArch的3A5000CPU芯片。 圖/新華社胡偉武在進行CPU主板信號測試。圖/新華社 文/記者董瑞豐 龍芯是中國大陸生產CPU芯片為數不多的公司,企業掌舵人胡偉武扮演重要角色。經歷了多年自力更生和「自說自話」,一場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國際政經博弈,讓龍芯突然被舞台中央的燈光照亮。資本與合作夥伴接踵而至,榮譽紛至沓來,最新一個獎項是北京市科技界的最高榮譽——突出貢獻中關村獎。「建設第三套自主信息技術體系」、「市場帶技術,而非市場換技術」、「不僅要會『用』計算機,更要會『造』計算機」……曾經勢單的聲音,如今得到更多認同。日前,記者專訪龍芯中科董事長、中科院計算研究所研究員胡偉武,談核心技術,論產業生態,展望芯片如何「將自主進行到底」。芯片自主要深入地基記者:芯片自主體系應該是什麼樣?胡偉武:從內涵上來說,自主信息技術體系分為三個環節:第一是基於自主IP(知識產權)核的芯片設計;第二是基於自主指令系統的軟體生態;第三是基於自主材料和設備的生產工藝。從外延上看,就是產業的主導權和利潤在我手裡。我不一定什麼都自己做,但這個產業什麼時候升級、這個產品怎麼升級,我得自己說了算。目前,中國的信息產業還沒有跳出跟著矽谷產品升級而升級的「國際大循環」。記者:最底層的指令系統也需要自己做嗎?胡偉武:指令系統也有「卡脖子」隱患,目前中國CPU芯片很大程度上依賴國外指令系統。指令系統是什麼?這是電腦軟體和硬體的最基礎界面,如果把設計芯片比作寫文章,指令系統就好比是語言。中國人可以用英文寫文章,但不可能基於英文發展民族文化體系。一種指令系統承載了一套生態體系,比如X86指令系統和Windows操作系統形成的Wintel生態,ARM指令系統和Android操作系統形成的AA生態,就是目前世界上最主流的兩套生態體系。指令系統的授權如果掌握在別人手裡,別人總是可以找到方法限制你的發展。現在已經有這方面的現象和趨勢。採用國外指令系統架構研制自主CPU,「就像在別人的地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經不起風雨,甚至會不堪一擊」。構建自主信息技術體系,不能在別人的地基上蓋房子,而指令系統就是芯片自主體系的「地基」。記者:打這樣「地基」的難度會不會很大?胡偉武:支撐技術平台的是技術創新能力。只有自己擁有能力才能做到真正意義的可控,建立自主可控的軟硬體技術體系,就能基於該技術體系進行持續改進,形成螺旋上升。否則,在別人的技術體系中跟著升級,永遠沒有超越的機會。我們為誰做龍芯?如果是為了自己賺錢、上市、賣股票,龍芯不會這麼做,至少不會去做自主體系。要把整個自主體系做起來,這條路是難走一些,但是如果走通了,對國家和人民的好處最大。打造第三套生態體系記者:為什麼反覆強調生態體系的概念?胡偉武:做CPU不能盯著芯片本身,要盯住的是軟體、生態、產業鏈和解決方案。當把這些工作做好後,你會發現已經找到做好積體電路的祕訣了,祕訣就是:不在Inside(內部),而在Outside(外部)。發展積體電路產業的路徑很多,自主研發、ODM、海外收購……但是,核心是要建立起自主可控的產業生態體系。為什麼PC市場做芯片比做整機掙錢,可到了手機市場,做芯片的卻不如做整機的掙錢了呢?觀察這些國際巨頭的成功要素可以發現,它們發展任何一項技術,包括芯片和軟體,都是控制產業生態的手段。每個產業體系的背後,都有各自的技術平台。誰控制了技術平台的主導權,產業體系就由誰來控制,其他企業就要跟著走。因此,我們發展積體電路產業,關鍵也是要做好自己的產業生態體系。說中國的IT產業不強是因為沒有芯片,這句話一部分正確,卻不全面。目前中國手機芯片企業年出貨量已經上億片了,但並沒有掌握生態體系的主導權。中國發展積體電路產業成功的標誌,是打造出世界上第三套生態體系。記者:怎麼培育自己的第三套生態體系?胡偉武:採用「市場帶技術」模式。以龍芯為例,我們對安全的要求比較高,從比較固定和單一的應用入手,包括黨政、軌道交通、電力、金融和教育等領域。在一定市場的帶動下,我們的技術平台不斷進步,最終走向開放市場競爭。打個比方,就是在大森林裡先用柵欄畫出一個小叢林,我們在小叢林裡競爭升級、強筋健骨,然後把柵欄拆掉,參與大森林的競爭。但現在還是有不少地方依賴「市場換技術」的模式。多款CPU、整機產線一擁而上,以此作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機會,一時間湧出二十多家新的整機企業,但目前自主CPU的整機產能已經百倍於實際需求。買一條傳送帶只要幾萬元,再買一些螺絲刀和桌子,一條整機組裝線就建好了,但整機組裝是整個信息產業鏈中最不值錢的部分。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風箏大師 張天偉自信來自歲月累積的技藝 下一篇文章 王少白 最年輕的科技傑出貢獻獲獎者 熱門新聞 01退休之後2025.05.0102【人間氣象】 致青春未遂2025.05.0203【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4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5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06歐洲佛教聯盟會議 維也納佛光山召開2025.05.0207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8助緬重建 佛光山、佛光會、星洲基金會再捐物資 2025.05.0309【悅讀人生】柏林大合唱 千人齊祈福2025.05.0210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有情與心識—談迷說悟 4-32025.05.0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哀傷研究者】李昀鋆與她的小眾研究【科學家】張瑤 冒險向大海討科研樣本【九○後女機長】張世晴 女孩也能征服廣闊天空【汽車滾裝船員】王紅娟 人生只有一次 不妨大膽一些【愛心媽媽】陳玉文 為偏鄉兒撐起愛的天空【公益網紅】馬俊河 在網路上揪團植樹治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