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田園古鎮 體會朱子之理 文/記者顧錢江、鄭良、王成 |2021.05.08 語音朗讀 1474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遊客在武夷山國家公園九曲溪乘竹筏遊覽。圖/新華社遊客在武夷山國家公園天游峰景區登山賞景。圖/新華社武夷山九曲溪畔石壁上的「逝者如斯」朱熹摩崖題刻。圖/新華社朱熹園武夷精舍一角。圖/新華社 文/記者顧錢江、鄭良、王成到了武夷山,九曲溪漂流必不可少。遊客坐在竹排上啓程,耳畔響起排工唱的船歌:「武夷山上有仙靈,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識個中奇絕處,棹歌閒聽兩三聲……」這是朱熹所作「武夷棹歌」十首中的第一首。由一曲而至九曲,觀山覽水之間,泛舟悠遊的人們不僅能聽到,還會看到石壁上朱熹親筆題刻的棹歌。武夷棹歌是五十多歲的朱熹到武夷山九曲溪畔創武夷精舍後,寫的輕鬆小品,想像力豐富,亦不乏理趣。換個角度看,對今天的遊人來說,武夷棹歌是一篇絕妙的導遊詞,也提供了理解朱熹其人的線索。朱子理學很科學「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幾何年」,棹歌提及的「架壑船」是一種古代葬具,其狀如船,置於峭壁之上的岩隙間。講求格物致知的朱熹指出,這是上古崖葬的遺物,而非傳說中仙人得道棄下的木舟。事實上,朱子理學被認為極具科學精神,如科學史學者胡道靜認為,朱子對於自然界的萬物之理,亦潛心考察,沉思索解,常有獨到之見,能符合科學研究所得出的法則。九曲溪沿岸題刻眾多,朱熹所題既有流連山水的棹歌,也有意味深長的哲理之言。六曲溪南響聲岩上,朱熹所寫「逝者如斯」格外醒目。這四字源於《論語》——「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響聲岩上這方題刻用意為何?朱熹解釋說:「天地之化,往者過,來者續,無一息之停,乃道體之本然也。然其可指而易見者,莫如川流。故於此發以示人,欲學者時時省察,而無毫髮之間斷也。」原來,朱熹將「逝者如斯」題刻置於九曲溪上,為的是讓觀者在這一情境下更好地體會四字的理學深意。南京大學教授程章燦指出,理學家朱熹十分重視石刻,把它從一種文獻載體轉變為一種文化傳播平台,石刻鐫刻也從具體場合的紀念與記憶工程,轉變為跨越時空的思想文化傳承的符號。九曲溪畔、隱屏峰下的朱子園,是一一八三年朱熹創建的武夷精舍舊址,此地對理學而言有特殊重要的意義。朱熹在此講學八年,寫成一系列著作,特別是修訂完成並付諸刊刻《四書章句集注》,標誌著朱子文化集大成的理學體系的成熟。朱熹整理的「四書」,在他身後成為元明清開科取士的標準典籍。朱熹的一生,為官不到十年,立朝僅四十六日,大部分時間從事著述和講學。他直接創建了四所書院,在閩北地區存留有武夷精舍,還有他晚年移居建陽創立的考亭書院。張建光說,朱熹既重視官辦教育,更鍾情書院教育,中國書院教育制度的真正確立是在朱熹手上。他制定的「白鹿洞書院揭示」成為後世書院學規的圭臬。在武夷山踏訪朱熹的遺跡,你會感到,行路亦是讀書。朱熹人生中大半歲月安身立命、著述講學於武夷山,這裡的山水人文不僅啓迪了他,也在某種程度上成為朱子思想的生動鏡像。一條古巷,一座書院,一方題刻,一株古樹,一隻龍魚燈……都可能是朱子理學這本大書中的一個活頁。虛心靜看不執己見在真實世界,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發展,使得當代中國人更易受到西方思想和大眾流行文化的影響,與傳統文化卻較為疏離。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恐怕首先要全面而準確地了解傳統文化,才能辨別其中的精華與糟粕,進而在守正中加以創新。武夷山水是一個有效的媒介:讓本來衝著丹山碧水岩茶而來的人們,得以邂逅朱子,在山水田園古鎮的生動情境中,經歷朱子之樂,體會朱子之理,認識朱子其人。對身陷信息泥潭和注意力焦慮的現代人來說,以此種方式來走進古代經典,實在是更直接,更具體,也更活潑。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大陸社會觀察 在武夷山遇見朱熹 下一篇文章 讓漁民上岸 組一支響噹噹的保護隊 熱門新聞 01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2退休之後2025.05.0103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4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05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6【人間氣象】 致青春未遂2025.05.0207【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8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09歐洲佛教聯盟會議 維也納佛光山召開2025.05.0210【創作花園】居家環境大作戰2025.04.30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大陸產業發展】二次元之都 愛是消費力【大陸產業發展】千年秦淮的燈彩經濟【考古的故事】陶寺的調查研究報告【大陸產業發展】千年古城 變身玻璃器皿之都 作者其他文章大陸社會觀察 在武夷山遇見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