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印象】 竹之人文精神與美學

文/黃聰哲 |2021.05.06
1316觀看次
字級

文/黃聰哲

竹在中國,與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從遠古至今已形成一道民族文化景觀。或可說中華民族的竹文化,就是以竹為載體,漸漸成為中華文化的基因之一,並從中建立對竹的信念、習慣和價值觀。

良渚文化,保存著中華五千年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蹟,分布於錢塘江一帶,距今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在其出土文物中有大量的竹編器物,足見竹在中國的實際生活運用,源遠而流長。

「竹」字的甲骨文,形似兩兩竝生,竹枝上有對襯竹葉的樣貌。「竹,冬生艸也。」《說文解字》段玉裁注:「云冬生者,謂竹胎生於冬,且枝葉不凋也。」在古代字形中,艸和竹相似而相反:葉片朝上為艸,葉片朝下為竹。《爾雅》將竹歸類為「草」,《山海經》亦稱:「其草多竹」。故戴凱之云:「植類之中,有物曰竹。不剛不柔,非草非木。小異空實,大同節目。」《竹譜》則以現代觀點言之,竹為高大、生長迅速的禾草類植物,莖為木質。因氣候分布及植物分類,可分為草本型竹子及木本型竹子。

冊字,甲骨文形貌如用皮繩串連起來的大量竹木片,若用竹片書寫者,則稱竹簡。《說文解字》有云:「聿者,所用書之物也」,聿是筆的本字,甲骨文從手持筆,篆文再加竹,強調筆是採用竹子為材質。《尚書‧多士》載:「惟殷先人,有冊有典。」中國古代典冊的形成及流傳,竹簡、竹筆在其間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自此成為中國文化的推手;日後以竹造紙的技術,繼續發揮著竹的功能;而竹製書寫工具,則是使漢字的書寫演化為書法藝術。

在先秦典籍中,已有大量竹的相關記載,如《山海經》記錄竹的分布、《詩經》引竹有四首,有形述盛宴嫩筍的美味、描寫竹叢松林密集茂盛的景色、憶淇水以竹竿垂釣的場景,以寓思鄉之情等。《詩經‧衛風‧淇奧》:「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瞻彼淇奧,綠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瑩,會弁如星……瞻彼淇奧,綠竹如簀。有匪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璧。」詩中每段章句,均以綠竹起興,以綠竹的挺拔、青翠、濃密起喻,來讚頌君子的內在美德、服飾之盛,及君子的道德修養,開創了以竹喻人的先河。

《周易‧說卦》說:「震為雷……為蒼筤竹。」孔穎達疏:「蒼筤竹,竹初生之時,色蒼筤,取其春生之美也。」二者皆以竹之初生,進喻自然生機之始育。

《周禮》側重在醃漬竹筍、播八音及孤、孫竹之管的專職設置。《禮記》及《儀禮》對竹的描述,則偏重於祭器的實際運用:「禮器是故大備……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指竹子的青皮)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

《文心雕龍》論比興:「比者,附也;興者,起也。」竹常為文人所比興,首觀竹之形:就其外觀而言,竹在地上的部分,有竹竿、枝、葉等,竹竿長且空心有節,柔韌有彈性,不畏強風吹襲;葉成披針形,竿、葉經年常綠(泛指常見品種);竹在幼苗階段稱竹筍,而地下則有地下莖、竹根、鞭根等,其攀附力強。

次審竹神韻,終會竹意境,竹何以為君子?是因為「竹本固,竹性直,竹心空,竹節貞,竹淩寒,竹貞潔,竹悟禪,竹清涼」。竹的實用性,與中華民族的生活息息相關;竹的屬性中通外直,寧折不屈,也成了以竹比附高潔人格的特殊美學。總說竹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異質同構性,幾乎緊密合一。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