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葦(職能治療師)
小皮球的媽媽覺得三歲多的兒子,不論是在家裡或是幼幼班總是一直動個不停,懷疑他有過動的情況,就傳來幾段影片想聽聽我的意見。
第一段影片,小皮球一臉機靈,正與一群可愛的寶寶們在上幼兒足球課。
大夥兒席地而坐,乖乖聽教練說明規則以及示範,只有小皮球安坐不住,一下東倒一下子西歪,三秒前蹲著,不久後又改跪姿,就像一顆胡亂蹦跳的皮球;且在頻頻換姿勢的過程中,不停碰撞身邊的孩子造成不大不小的干擾,而安坐不住的小皮球,自然也無法完整理解教練的指示。
相反地,輪到他站起來活動、用腳滾球到目標時,卻又顯得笨拙了些。控球的位置、力道的運用、行徑的方向,都不是那麼精準,途中曲曲折折,一度想要彎腰用手拾球,所以較別組的寶寶們又慢了許多。
影片結束後,媽媽用文字補充道:小皮球就是一直動,在幼兒園常常不小心揮到或踩到旁邊的人,怎麼提醒都沒用,而且還會否認,難道他自己沒有感覺嗎?
那小皮球從事靜態活動時,又是如何呢?
我點開下一段影片,原本好好坐在凳子上看卡通的小皮球,大約十秒後就開始前後搖晃;玩認知玩具時也一樣,沒一會兒就跑掉,往沙發上衝撞再彈起,接著才又回去玩玩具。
因為小皮球精力旺盛,在家裡會一直東衝西跑彈來蹦去的,因此媽媽每天下課後都會帶他去公園奔跑,假日更是早晚兩次,以滿足他動個不停的需求。從戶外回來後,小皮球會安靜一點,但還是會在家裡稍微衝撞一下,而他最喜歡的遊戲,就是將身體朝沙發彈撞上去。
我問媽媽:「小皮球喜歡抱抱嗎?像是用力緊抱或按摩撫摸?」
「喜歡,小皮球非常愛抱人跟被抱,睡覺時也喜歡抱著睡。」
答案呼之欲出了!
從媽媽提供的訊息及感覺整合的角度來看,小皮球對觸覺(安全感的來源)有較高的需求。因為他的「本體覺」(由肌肉與關節提供大腦有關身體各部位的位置)似乎也較弱,以至於常常喜歡衝撞,以獲得身體位置的回饋;而不太能掌握與人的距離感,也是本體覺不敏感的表現。
針對觸覺與本體覺的需求,建議媽媽可以在家裡多陪小皮球進行以下活動:
一、玩彈跳床、跳小鹿、跳格子和玩具拳擊沙袋。
二、以遊戲的方式,用被單將孩子緊緊包裹,深層按摩身體的不同部位。
三、用力緊緊抱住他。
四、與玩偶、爸爸媽媽疊羅漢,玩三明治遊戲。
五、如阿兵哥般在地上匍匐前進。
六、騎馬打仗、打枕頭仗。
七、拉單槓,或是像無尾熊般「掛」在大人身上。
同時也建議看一下復健科門診,定期安排職能治療的感覺統合訓練課程。
此外,坊間有許多提供幼兒活動探索的園地,裡面有許多懸盪、攀爬、彈跳設施,強調讓孩子從遊戲中學習、發展,可以多帶小皮球去玩。在孩子的發展過程中,探索環境是很重要的學習,給他們一個適合的環境,讓孩子自主地去「玩」,家長在一旁觀察引導,隨時保護安全即可。
當「小皮球」的觸覺與本體覺需求被滿足之後,就不會再過度搜尋此類的刺激,可以「動如脫兔,靜如處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