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員修復著兵馬俑。圖/新華社
文/記者姜辰蓉、楊一苗
目前,秦始皇帝陵的考古發掘還只在外圍,核心地宮仍然籠罩在重重謎團之中。揭祕更多是依賴歷史文獻資料和現有科技手段做出推測。
謎團一:幽幽地宮深幾許?
據最新考古勘探資料表明:封土堆下有一個很大的空間,應該是修築墓室時開挖的一個巨大的竪穴土坑。這個土坑東西長約一百七十公尺,南北寬約一百四十五公尺。
司馬遷說「穿三泉」,《漢舊儀》則言「已深已極」。說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至深至極的地宮究竟有多深呢?中國文物考古、地質學界專家學者對秦陵地宮深度也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根據鑽探資料,秦陵地宮實際深度應與芷陽一號秦公陵園墓室深度接近,可推算地宮坑口至底部實際深度約為二十六公尺,至秦代地表最深約為三十七公尺。
謎團二:何為「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據司馬遷《史記》記載,秦陵地宮「上具天文,下具地理」。著名考古學家夏鼐曾推斷:「應當是在墓室頂繪畫或線刻日、月、星象圖,可能仍保存在今日臨潼始皇陵中。」
近年來,西安交大漢墓發現了類似於「天文」、「地理」的壁畫。上部是象徵天空的日、月、星象,下部則是代表山川的壁畫。由此推斷,秦陵地宮上部可能繪有更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圖,下部則是以水銀代表的山川地理。在這座有著象徵天、地的地下「王國」裡,秦始皇的靈魂照樣可以「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統治著這裡的一切。
謎團三:地宮中有大量「水銀」?
秦始皇帝陵以水銀為江河大海的記載見於《史記》,《漢書》中也有類似的文字。現代科技手段不斷尋找著秦陵地宮埋水銀這一千古懸案的答案。歷年來的多次科學勘探結果表明,在秦始皇帝陵的封土中心,有一個面積約一萬二千平方公尺的水銀含量異常區。科學家由此得出初步結論:史書中關於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記載是可靠的。
至於地宮為何要埋入大量水銀,北魏學者酈道元的解釋是「以水銀為江河大海在於以水銀為四瀆、百川、五嶽九州,具地理之勢」。在中國的地理版圖上,東方、南方有大海,而秦始皇帝陵水銀分布密集區域正位於陵墓的東南部,這也許不是巧合。
謎團四:地宮藏寶知多少?
據司馬遷《史記》所載:「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漢代學者劉向也曾感歎:「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
據史書記載,地宮中藏有「金雁」、「珠玉」、「翡翠」等不計其數。
考古工作者在地宮西側發掘出土了一組大型彩繪銅車馬。車馬造型之準確,裝飾之精美舉世罕見。之前,考古工作者還發掘出土了一組木車馬,除車馬、御官俑為木質外,其餘車馬飾件均為金、銀、銅鑄造而成。地宮外側都藏有如此之精美的隨葬品,其內隨葬品之豐富、藏品之精緻令人充滿遐想。
對於秦始皇帝陵地宮來說,發掘還是不發掘的爭議從未停止。許多人希望能打開這座千古帝王陵寢,一睹為快,也解開困擾考古界、史學界的諸多謎團。
「在考古界,對這個問題的認識非常一致——不能發掘。在專業領域,這是沒有任何爭議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員張天柱說。
他說,任何一種對地下文物的挖掘,都會不可避免地造成對文物某種程度的破壞或損害。所以,我們進行的大多是搶救性發掘,比如因施工、被盜等人為因素或自然災害使文物遭到破壞,必須進行搶救性發掘以保護文物。但除非必須,一般也不會主動發掘。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