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社會觀察】 揚州造園 方寸之間容乾坤

文/記者蔣芳、黃歆、朱筱 |2021.05.01
1717觀看次
字級
揚州瘦西湖風景區的熙春台。圖/新華社
無人機航拍的2021年揚州世界園藝博覽會園冶園。圖/新華社
揚州市東關街景區遊人如潮。圖/新華社
揚州人杜祥開用自家平房與天井改造出的「祥廬」。圖/新華社
2021年揚州世界園藝博覽會在江蘇揚州儀徵市開幕。圖/中新社

文/記者蔣芳、黃歆、朱筱

四月的揚州煙雨迷濛,春意盎然。「二○二一年揚州世界園藝博覽會」(以下簡稱「揚州世園會」)在揚州儀徵啓幕,這場持續一百八十多天的園藝盛會以「綠色城市,健康生活」為主題,匯聚世界多國園藝設計精品,開放六十多個各具特色的庭園,向世人展示園林藝術獨特的魅力。

近四百年前,晚明文人計成在揚州儀徵寫下了一部造園寶典《園冶》,其「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核心理念影響中國造園史至今,也被海外奉為造園寶典。今次揚州世園會不僅匯聚全球造園技藝,也在古今交匯、中外交流中碰撞出新的火花,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最深層的自然觀、審美觀和人生觀。

匯聚世界造園技藝

桃花豔、玉蘭香,假山掛瀑布、湖面映綠樹……漫步於二百三十公頃的世園會園區,目之所及,滿園春色。其中,有一座「園冶園」備受矚目,人工建築緊湊精巧,水系與綠化環繞,亭台樓閣、橋坊軒榭相得益彰,頗得咫尺造乾坤的意境。

「園冶園」因紀念《園冶》而造,設計師是年近九旬的孟兆禎院士。在他看來,選址儀徵造園意義不一般,不僅紀念計成大師在儀徵成書之功,也是傳承《園冶》倡導的「時宜得致,古式何裁」的理念。

作為首部中式造園寶典,一部《園冶》分三卷,共計一萬四千字,附錄二百三十五張手繪圖式,該書首次總結出中國傳統自然山水式造園「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理想追求,以及「巧於因借,精在體宜」的造園理念,成為後世園林建造者遵守的準則。

時空輪轉,這裡再一次成為世界造園技藝的交匯點。

記者探園發現,海外展園同樣特色鮮明。以「沙漠海濱之國」為主題設計的非洲吉布提園,盡數呈現了沙漠植物、海岸線、非洲木雕等景觀;荷蘭布雷達展園以梵谷的名作《田園》為藍本,展現不同時節的自然之景;葡中旅遊園則以「返璞歸真,擁抱自然」為理念打造了葡萄牙農業景觀的生態園。

專業人士分析,東西方造園從理念到技藝各具特色,也反映了東西方不同的自然觀、審美觀和世界觀。西方園林設計遵循幾何學原則,講究對稱美,幾何學源於古埃及尼羅河流域洪水氾濫後對土地的重新丈量分配。中國園林追求道法自然,同樣也包含著古人疏堵結合治水的哲學智慧。

造園也是生活態度

自唐代以來,占據京杭大運河之便的揚州城經濟繁榮、文化多元,是文士官宦眼中浪漫自由之所,更成為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的必游地,造園遊園的潮流綿延至今。

作為中國湖上園林的傑出代表,曲折蜿蜒的瘦西湖蜚聲中外。隋唐時,這條水道還只是護城河,所以被稱為保障河。到明、清兩代,河道沿岸陸續建園。清代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分別六次南巡,更是促成了「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的園林盛況。

據揚州文化學者韋明驊介紹,乾隆皇帝到揚州時,必經瘦西湖前往平山堂。當地鹽商見狀,紛紛在河道兩岸興建私家園林,讓乾隆皇帝在乘舟途中,能夠一路欣賞各種亭台樓閣。「這些園林一座靠著一座,串聯成了一長串,其間沒有圍牆和籬笆,揚州人在清代就可以自由出入這些精緻的私家園林。」

距離瘦西湖不遠的揚州東關街,有著「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之稱。記者沿著東關街一條不起眼的小巷穿行十多公尺,便來到揚州人杜祥開用自家平房與天井改造出的「祥廬」,這是一個占地約一百二十平方公尺的普通老民居院落,卻硬是騰出了四十平方公尺來造園,成為新揚州園林中最小最精緻的園林之一。

小橋流水,亭台假山,錦魚暢遊,匾額楹聯……祥廬如一盆精美的「盆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濃縮著園林的各類要素。「就是喜歡。」杜祥開說,一九九○年代,為改善家居環境,他萌生念頭自己造園,沒想到如此「愜意生活」被人競相模仿,一股「私園熱」自此在揚州興起。

揚州首任古城辦主任鄭路向記者展示了一張《揚州新私家園林分布示意圖》,在五點零九平方公里的老城區內,散布著近百處新私家園林。鄭路說:「造園是揚州人的一種生活態度。」

近年來,在政府引導下,揚州老城區按照「自主參與,政府補貼」原則進行整體修繕。據不完全統計,揚州市區目前已經新建了逾二百五十戶新私家園林。

原揚州市文聯主席劉俊則認為,園林是實物的園林、藝術的園林,更是文化的園林、精神的園林。「在這兒,方寸之間容乾坤,一勺池水則江湖萬里。」



融入西方建築樣式 開放包容的城市氣質

老揚州人的一天總是在揚州園林內開啓。清晨漫步園中,看竹影婆娑、小橋流水,累了便駐足聽一場揚州評話、彈詞、清曲……

對外國友人而言,坐上黃包車來一次環城遊覽則很新奇。「想像自己穿著中國古代服裝在老街裡穿行,有一種拍電影的感覺。」揚州大學的孟加拉國留學生友美說。

最令友美驚訝的是,揚州不僅構建起城市公園體系,更引入「園林化」理念,將主城區城市綠道升格為道路風光帶,讓廣大市民行走在大街小巷時便能欣賞到園林景觀。「很多園林居然是開放式的,連圍牆都沒有,有的園林設計中還融入了西方建築樣式。」

不泥古,善借鑑,開放包容的文化特質,一直是揚州的城市品格。從古至今,揚州都在與世界的交流交融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新冠病毒疫情爆發之初,這句印在日本捐贈武漢物資上的古詩火遍全國。一千多年前,正是日本信眾將這首詩繡在袈裟上,邀請唐代高僧鑒真東渡傳經。

鑒真是揚州人,十四歲那年出家受戒,立志弘揚佛法。東渡日本,鑒真隨行帶去了八百五十多卷經傳手抄本。在日本生活的十年間,他在思想、建築、文化、醫藥等方面為日本注入了新鮮血液,也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生動註解。

揚州不斷走向世界,世界不斷認識揚州。隨著揚州成為中國對外交往的一張名片,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使者不以山海為遠,陸續在揚州留下足跡。

古運河畔的東門遺址廣場上,有一座馬可.波羅騎在馬上的青銅雕塑。公元一二七五年,義大利旅行家和商人馬可.波羅來華,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禮遇和重用。經他口述寫成的《馬可.波羅遊記》為歐洲人了解中國打開了一扇窗。

如今,在世園會舉辦地儀徵棗林灣,作為義工的友美在風情各異的庭園間來回穿梭,向國際友人講述著揚州與世界的淵源。「各國園林各有特色,卻又相得益彰,在交流互鑒中共同推動人類社會發展。」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