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尬新聞】 科學家給答案 減法思考難在哪?

文/黃嬿 |2021.04.20
3713觀看次
字級
科學尬新聞 科學家給答案 減法思考難在哪? 圖/樹下繪本

文/黃嬿

上世紀德國建築大師凡德羅(Ludwig van der Rohe)說的「少即是多」(Less is More),早己成為經典名句,但為什麼我們總是喜歡想太多?《自然》2021年3月號發表一篇有趣的結論,說明為什麼我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總是喜歡添加各種想法讓事情更複雜,卻很少考慮減法。原來是因為添加新想法有心理學上的自我增強(Self-Reinforcement)效果,而且減法需要花更多大腦的認知能力。

我們無時無刻不在解決問題,工作上、人際關係上,甚至烹飪、寫作上等等,每一個動作都涉及一連串的選擇,但我們很少想過減法,第一時間印入腦海的總是加法方案,譬如可以添加什麼讓結果變得更好。

偏偏「加法處理」傾向讓事情更難解決。譬如一家公司有太多繁文縟節,就是因為想法疊床架屋的結果。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工程學教授與社會心理學家跨領域合作,試圖為這樣的大腦運作找出答案。他們假設人們面對問題時,傾向選擇添加新元素的解決方案,而不是去除現有物件。

在研究中,研究團隊要求90位參與者做一組對稱的圖案,可以選擇添加或刪除彩色框框來完成,最終只有18人使用減法。在另一個案例中,研究團隊瀏覽提交給新校長的650個改進提案,發現只有一成的文件選擇刪除法規等解決方案,這讓他們確定偏見的存在。

加法思考 人之偏好



接著研究人員開始做實驗,他們找來1500名受試者來堆樂高,受試者必須穩定一個樂高結構的屋頂,完成任務的獎勵為1美元。受試者可以花10美元增加積木,或是拿掉一塊積木,拿掉積木不需要錢。受試者分兩組,其中一組有被告知減法解決方案不用錢,另一組則沒有被告知。研究人員發現,即使唯一的正確答案就是減法,甚至知道有經濟上的好處,也沒辦法改變人們對加法的偏好。

研究人員還觀察到,當人們必須同時處理另一項任務,例如在螢幕上追蹤數字,就不太可能選擇減法。以上種種研究皆表明與加法解決方案相比,思考減法解決方案時,大腦需要付出更多的認知努力。

研究人員認為,人們根本沒有考慮減法方案,可能是因為添加想法會有自我增強的作用;而且對大腦運作而言,選擇加法比較輕鬆。這可能是「沉沒成本偏差」(Sunk Cost Effects)效應,人們會覺得對某件事情已經已經花那麼多時間、金錢或精神,就容易選擇再投入更多。

所幸,雖然這個世界步調愈來愈快,仍然有些家長流行給孩子騎平衡自行車,取代以前的輔助輪腳踏車;還有荷蘭城市拆除道路上的所有交通信號燈、標誌,結果發現反而更安全,效率也更高。

這種極簡主義的設計普遍而言,仍然並不常見。科學家希望能夠鼓勵各個領域的人們,無論在工程學、建築學還是醫學,都去思考通常被忽略的減法選擇。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