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同學習慣在手機上記錄事情,不論是隨想的心情筆記、靈光乍現的創意,或者只是單純的行事曆,真正會拿出筆記本記錄的人愈來愈少,但這種習慣可能不利我們的記憶力。日本研究發現,與在平板電腦或智慧手機上做筆記相比,手寫時的大腦活動更活躍,更有益記憶與創造力的發展。圖/樹下繪本
文/黃嬿
現在同學習慣在手機上記錄事情,不論是隨想的心情筆記、靈光乍現的創意,或者只是單純的行事曆,真正會拿出筆記本記錄的人愈來愈少,但這種習慣可能不利我們的記憶力。日本研究發現,與在平板電腦或智慧手機上做筆記相比,手寫時的大腦活動更活躍,更有益記憶與創造力的發展。
東京大學神經科學家團隊找來48名參與者做這項實驗,請他們閱讀虛擬對話,對話內容當中提到他們在兩個月內想要做的事情、14個不同的上課時間、應交的作業,以及約會等零碎事情;並請受試者自由選擇記憶技巧、數位或紙本記錄方法。
完成記錄後讓參與者稍做休息,同時進行一些干擾方式避免他們回想剛才的記錄內容。一小時後請他們回答一系列簡單,包括多項作業應在何時到期,以及稍微複雜的問題。結果顯示,使用紙筆記錄的人,在測試題上的得分比其他人更高。
研究團隊還對他們進行磁振造影(MRI)測量大腦周圍的血流,若在大腦特定區域觀察到血流量增加,表示該區域神經元活動增加。而對參與者進行大腦掃描發現,使用紙本記錄的受試者,不管是在語言、虛構形象相關區域,以及負責記憶和導航的海馬體中都有更多的大腦活動。
筆觸紙感 有利記憶
研究人員認為,紙張有形的持久性、允許不規則的筆觸和不均勻的形狀,讓受試者有更多機會以他們自己的形式書寫,有利記憶的強化。
反之,數位設備的呈現形式是統一的,隨著手勢移動不會呈現固定位置,且頁面關閉應用程式時就消失。而紙本提供的獨特、複雜、空間和觸覺資訊更能提升記憶的品質。
合理懷疑現在的年輕學生在數位時代中成長,他們的大腦可能會更適應數位記錄方式而不是紙本,使用數位記錄的記憶可能比大人更好。
雖然這項研究並沒有針對18歲以下的中小學生,但科學家反而認為紙本記錄方法和數位方法,在年輕人大腦激活方面差異更大,原因是高中生的大腦仍在發育,並且比成人的大腦更敏感。
研究人員還強調,紙本書寫在儲存與檢索訊息方面更有效,如欲從事藝術、作曲或其他創意發想活動等創造性任務的話,更應該使用紙張記錄而不是數位記錄。使用紙本記錄的人完成記錄任務的速度,比使用平板電腦或智慧手機的人快約25%。該研究已發表在《行為神經科學前沿》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