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藝筆記】 十二月令花卉 四月牡丹花

文/陳牧雨 |2021.04.13
3801觀看次
字級
牡丹花自古以來一直是最為人們所喜愛的名花。 圖/陳牧雨

文/陳牧雨

牡丹花自古以來一直是最為人們所喜愛的名花。

牡丹花花朵甚大,其花顯現出雍容華貴、富麗堂皇的氣度,自古就被認為是花中之王,素有「國色天香」的美譽。清末,曾一度被選為國花。

唐人皮日休有詩〈牡丹〉:「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競誇天下無雙豔,獨立人間第一香。」

劉禹錫也曾如此讚美牡丹:



庭前芍藥妖無格,

池上芙蕖凈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

花開時節動京城。



詩中所提及的「芍藥」,枝葉非常類似牡丹,然而牡丹是木本花卉;芍藥則是草本。

唐朝以前,中國人把牡丹與芍藥兩者皆稱為芍藥,後來為了區別,將牡丹稱為木芍藥。到了唐朝,「牡丹」才成為木本芍藥的專用名詞。

而唐朝人對牡丹的喜好,從劉詩中的「花開時節動京城」一句可知一二。

唐朝的牡丹種植以洛陽最為有名,當時的洛陽牡丹名園名花甚多,甚至勞動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文豪歐陽修動筆寫了《洛陽牡丹記》一書。

書中分為三部分:〈花品序第一〉、〈花釋名第二〉、〈風俗記第三〉,鉅細靡遺記載了洛陽牡丹名的各類品種特色、得名由來,觀賞牡丹的風俗及牡丹栽培技術等,可以說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牡丹相關專著。

其中〈花品序第一〉開宗明義寫道:



牡丹出丹州、延州,東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陽者今為天下第一。



又在〈風俗記第三〉提到:



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雖負擔者亦然。花開時,士庶競為遊遨,往往於古寺廢宅有池台處為市井,張幄帟,笙歌之聲相聞。最盛於月陂堤、張家園、棠棣坊、長壽寺東街與郭令宅,至花落乃罷。



在在都言明了洛陽人對牡丹花瘋狂喜愛的程度。然而有唐一代的京城是長安,何以洛陽的牡丹尤勝?

清人李汝珍所著《鏡花緣‧第四回吟雪詩暖閣賭酒,揮醉筆上苑催花》有這麼一段故事,大意是:那天正值殘冬,武后同太平公主、上官婉兒在上林苑暖閣飲酒,見臘梅盛開,便動了賞花的興頭,提筆寫道:「明朝遊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放,莫待曉風催!」第二天早上群芳圃百花齊放,武則天據報非常高興,於是宣太平公主等人到上林苑賞花。

但見上林苑繁花錦繡,唯有牡丹尚未開,武后不覺大怒,吩咐太監立即架柴燒烤。不久宮女來報,牡丹業已放葉含苞、即將開花。武則天笑道:「原來他也曉得朕的炮制利害。既如此,權且施恩,把火撤去。」霎時各處牡丹盛開,連那炭火炙枯的,也都照常開花。

這就是如今世上所傳的枯枝牡丹。當時武則天怒氣雖消,又下一道聖旨將牡丹貶去洛陽。從此天下牡丹,唯洛陽最盛。

當然,這只是小說中的一個情節,並非史實。

歐陽修曾在《洛陽牡丹記》中有詩句:「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說明了洛陽的土質、氣候很適合牡丹的生長。所以在唐之前的隋朝時期,洛陽牡丹就很有名氣。只是後因戰亂,人們無心賞花,洛陽牡丹也就沒落了。到了武則天稱帝,建都洛陽,武則天又很喜歡牡丹,於是移有名的西河牡丹於洛陽上林苑,才使得唐代的洛陽,再度成了牡丹的名都。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